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苏联的“氢弹之父”,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原子弹之父”,也称“两弹”元勋,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⑴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⑵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2、学习第五部分 (1)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并说出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3、学习其余部分 ⑴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⑵研读第四部分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邓稼先》学情分析 新泰市青云中学 孙凤菊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中国,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邓稼先工作的环境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弘扬主人公为祖国为民族的献身精神。 《邓稼先》效果分析 《邓稼先》一文,篇幅较长,有六个部分,教学中没有面面俱到,学生在课 下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段落分析,能够说出并且 理解邓稼先的高贵品质。 上课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回 答问题语言简练,准确无误。总起来看,效果还是不错。 《邓稼先》教学反思 新泰市青云中学 孙凤菊 《邓稼先》一课中主人公邓稼先是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辐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文章。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采用了发现阅读法和问题学习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所谓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提问,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确贴切的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问题学习法的出发点恰恰是本文作者杨振宁教授谈中美教育的比较: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实施问题学习法一般的步骤有: ⑴ 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 ⑵ 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据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⑶ 明确问题。学生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 这样教学形式,恰恰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应做到“处处有我,处处无我。” 本课给我最深的体会是: 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主动学习,不待老师管。 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创新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