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1.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星星变奏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理解诗歌中星星、 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 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 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 理解诗歌主旨。 、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设想】: 1/12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 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 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全诗含蓄朦胧. 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 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 歌的感悟能力。 、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 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2/12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 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星星变奏曲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 ( 姜世伟 ) 、多多 ( 栗世征 ) 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 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 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7 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 3/12 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 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 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 1949 年生,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 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 ”的假设句起头,具 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 谁不需要 谁还会 谁不愿意 谁不愿意 ”和“如果 谁还需要 谁还会 谁愿意 谁愿 4/12 意”。 、分析:“如果 谁不需要 谁还会 谁不愿意 谁不愿意 ”和“如果 谁还需要 谁还会 谁愿意 谁愿意”。 明确:“如果 谁不需要 谁还会 谁不愿意

文档评论(0)

130****6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