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起承转合,探究“字里乾坤”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的、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科学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2021年,我们14位心怀梦想的年轻老师有幸成为祝禧文化语文工作室的首批成员。
在工作室,导师带领我们扎根“田野研究”,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取具有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和宏观视野的项目,一个个研究项目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又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待解决的、带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在行动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收获着一份别样的幸福。
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21年3月1日,是工作室例行的“相约星期二”活动,导师宣布3月底在南通北城小学,我们工作室和南通的董一红、刘昕工作室将举行联合教研活动,希望大家踊跃报名,用课例来展示自己的项目研究成果。我没有主动报名,因为我没有独立的研究项目。可结果出人意料,我竟然被列入了上课的名单。
活动结束,带着疑惑和不安,我留在了会议室。导师看着我,眼底的关切犹如一缕春风。她告诉我,可以从之前获得南通市特等奖的微课《神奇的“山”》入手,做一个“文化识字”的课例。混沌的心头一下被点亮,回到家我就赶紧翻出录制微课时的所有资料,逐字逐句细细推敲。首先是教学目标:(1)写好独体字“山”及带有“山”的合体字。学会发现同一部件在汉字不同位置的变化,把字写得美观大方。(2)激发对汉字的兴趣。(3)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样的目标设定只重视了汉字的工具性,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很显然,挖掘“山”字蕴含的文化因素,才能让儿童真正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从而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回眸中华历史长廊,中国的文化历来和山有着不解之缘。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的传统,甚至春秋前,朝廷还设有掌管大山的官吏“岳”。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的一个部分。现代革命时期,山又因为革命斗争历史被抹上红色一笔。随着文字的变迁,从最初的甲骨文中象形文字“山”,到如今方方正正的楷体“山”,以及诸多书法家笔下的“山”,再加之衍生开去的带“山”的字词,“山”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而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象征了。
于是,我又增加了一条教学目标:积累和“山”有关的字、词、诗文,了解“山”丰富的文化内涵。围绕目标,设计了看“山”、写“山”、赏“山”、诵“山”、研“山”五大板块,从了解“山”字的演变开始,到多种形式写好“山”字,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山”字作品,诵读《咏华山》《望岳》《独坐敬亭山》等描写“山”的诗文,最后引出带“山”的各类字词,指导书写好“岗”和“峰”。
那段日子,我沉浸在找到撬起我项目研究支点的亢奋中,常常浑然不觉夜已深。
一气呵成的教案和课件,一蹴而就的试教,一帆风顺的教研,不免让我心生“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淋漓,对汉字的文化价值更是有了新的认识:从甲骨文一路走来,汉字前后生成,又淘汰相接,新生旧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
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21年5月,海门市教育局正式发文,海门文化语文研究所宣告成立,我多了一个“研究员”的身份。从工作室14个成员之一,到研究所2个研究员之一,我和文化语文竟有这么深的缘分,身边不少“诧异”的目光,甚至我自己都感觉到导师对我的“偏爱”。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正式确立了我的研究项目:字情画意——汉字文化课程。还记得导师曾谆谆教导我们,“文化的风景异常迷人,而达到文化的境地是需要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厚实的文化底蕴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越高级的创造越不是突发奇想得来的,越需要不断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段玉裁作注的《说文解字》,何九盈的《汉字文化学》,姚淦铭的《汉字文化思维》,杨琳的《汉字形义与文化》,李索的《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林西莉的《汉字之美》……一系列专业书籍摆上案头,从生吞活剥到细细咀嚼,汉字文化独特的魅力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让我越来越着迷。
2021年10月,研究所要去给东台市骨干教师做一次培训,用上课和报告把自己的课程项目推广给老师们。时间紧迫,我本可以拿之前比较成熟的课例去上,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研究者,要打造一个课程项目,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汉字文化那么丰富,山石虫鸟、金木水火,每一个都是值得研究的点。我重新选择了课题《有趣的“木”》,然后便开始广泛的文献阅读: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木”的字形、字义的变迁;从《木与人类文明》中读到人类文明中留下的木文明的痕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