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回族文化的支柱
应当指出, 对于非回族, 或非穆斯林的民族来讲, 在一个数口之家中, 往往会出现父母信佛
教,子女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但到了孙辈就可能什么宗教都不信的情况, 而在一个回族人的
家庭(特别是历史上)中,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 3 天之内,须请一
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 也就是 ”起经名 ”,其意是表明要把这个 刚出生的小孩儿,“ 由清真
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穆斯林 ”。由此可见,从文化意义上讲,
与其他宗教相比较, 回族的信仰, 也即伊斯兰教, 实际上是有着鲜明的世袭性与血缘性特点
的(个别个体的变异,并非回族与其信仰间的本质体现)。
所以,从观念上讲,民族、宗教是两个概念,而在实际上,一刀切的认识却常常使人们难于
理解和解释客观存在的现实,就是说,尽管对某些民族, 例如汉族来说,民族与宗教是可以
分开的,但是对于 全民信教“ ”的回族,实事求是地讲,民族与宗教确有着特殊紧密的,甚至
可以说是躯壳与灵魂般的关系。
? 导读: 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
民用建筑特点很少。 本文将对陕西回族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作以粗浅探讨和
介绍。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 小聚居”的少数民族, 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
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其中的“小异”,便反映出
各地回族的一种“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回族建筑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本文将对
陕西回族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作以粗浅探讨和介绍。
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沿革
在我国的 55 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
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
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 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
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
成份。 这说明, 第一, 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 第二, 由于他们是穆斯林,
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 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兰文化;
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
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
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 作为礼拜的大殿、 沐浴室和召唤穆斯
林前来礼拜的班克楼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回族进行宗教教育
和重大的宗教活动的讲经堂、 师生宿舍和大厅。 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
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者周围。这就是回
族清真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在全世界, 由于各地文化、 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
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色彩。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
展便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
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
至鸦片战争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
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
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