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十四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熟悉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血液系统常见病;药物的分类;第一节 抗贫血药;铁 剂; 体内过程
吸收: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Fe3+难吸收,需还原为Fe2+吸收;酸性环境促吸收
络合物的铁比无机铁易吸收,(氨基酸、枸橼酸、
苹果酸络合)
体内铁的存储影响吸收,(铁蛋白)
转运:Fe2+吸收入血后即被氧化成Fe3+,与血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成血浆铁,转运到肝、脾、骨髓等部位储存。
分布:①65%以血红蛋白形式分布到全身; ②25-3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红素形式储存在肝、脾、骨髓中; ③5%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各细胞色素、细胞内氧化还原酶等中。
排泄:主要通过肠道或皮肤等细胞脱落排泄,极少量由尿、胆汁及汗中排泄;未吸收铁剂或食物铁则由大便排出。 ; 1、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甚佳。
2、硫酸亚铁吸收良好,价格也低,最常用。
枸橼酸铁铵为三价铁,吸收差,但可制成糖浆供小儿应用。
右旋糖酐铁供注射应用,仅限于少数严重贫血而又不能口服者应用。 ;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便秘 (与肠中H2S结合,
减少H2S对肠蠕动刺激作用)
过敏反应 注射铁剂可引起局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
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
3. 急性中毒 小儿误服1g以上可致急性中毒
中毒表现:坏死性胃肠炎,甚至休克.
急救措施: ① 磷酸盐或碳酸盐洗胃
② 早期碳酸氢钠洗胃、 用特殊解毒剂去铁胺结合铁
③ 抗休克治疗;叶酸 folic acid;;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为主+VB12
2.叶酸对抗药甲氨喋呤、甲氧苄啶、乙氨嘧啶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
(叶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5-甲基四氢叶酸)
3.恶性贫血的辅助治疗:VB12缺乏引起,大剂量叶酸治疗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 体内过程
1.在胃内与内因子(胃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结合,免受消化进入回肠由肠粘膜吸收
2.吸收后有90%储存于肝
3.肾排泄;药理作用
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
1、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生成dTMP的辅酶)
2、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
3、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
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 参与三羧酸循环(该过程参与神经髓鞘脂质合成)
;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 内因子缺乏 VB12为主+ 叶酸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神经系统疾病、肝病的辅助治疗
;造血生长因子;第二节
升高白细胞药; 肌苷(inosine,次黄嘌呤核苷)
在体内转变为肌苷酸和磷酸腺苷,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及肌细胞能量代谢。
主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
有胃部不适等症。;第三节 止血药和抗血栓药;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凝血激素(组织因子)
Ⅳ Ca2+
Ⅴ 前加速素
Ⅶ 前转变素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血浆凝血活酶
Ⅹ Stuart-Pr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水解活化的连锁反应,是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形成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稳定、难溶的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而成血凝块。
参与的凝血因子包括:以罗马数字编号的12个凝血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Pre-K)、激肽释放酶(Ka)、高分子激肽原( HMWK)、血小板磷脂(PL或PF3)等。反应过程见图。
;;Χ Χ 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 一、 肝 素(heparin);【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作用机制:
肝素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引起AT- III构象变化,加速AT-III抑制凝
血酶(IIa)、IX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池及锂电池基础知识培训.pdf VIP
- 拆分合同协议.docx VIP
- 日剧剧本___ハケンの品格.doc VIP
- 劳动教育整理与收纳.pptx VIP
- 部编版2025 初中历史七上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共28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刘氏字辈派语寻宗资料第廿七辑.doc VIP
- 先锋sc-lx89-79-fxj-zhtw功放中文说明书.pdf VIP
- XX医生正高职称主任医师评审答辩材料PPT课件(完整框架).pptx VIP
- 教室整理与收纳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实践.docx VIP
- 2024《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X小学为例》12000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