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本节学习要求(医学本科)
1.掌握静息电位;
2.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过程、特性及基本产生机制,
了解膜电导,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
3.熟悉局部兴奋(局部电位);
4.熟悉细胞兴奋过程兴奋性的变化。;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静息电位的特征:
(1)(动物细胞的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为一稳定的直流电位。; 与膜电位变化相关的生理学术语
(1)极化(polarization)状态
——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电荷的分极(内负外正)状态。
(2)去极化 (除极化) (de-)
——膜电位向减小方向变化。
(3)反极化(reverse-)
——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状态。
(4)超极化(hyper-)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向增大方向变化。
(5)复极化(re-):
——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离子学说);(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离子学说);细胞静息时的跨膜离子流:
① K+外流(主要离子流):增大电位差;
② 少量的Na+内流(明显小于K+外流): 减小电位差(去极化);
③钠泵的活动: 生电性作用,增大电位差(超极化)。;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可兴奋细胞受阈(阈上)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过程和标志。
动作电位的过程:; (1)“全或无 (all or none) ”特性:动作电位要就不一点发生,
一旦发生即最大幅值。
如: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产生,一产生即达最大幅值。
(2)不衰减传导性:AP一旦产生及迅速传播至整个细胞,动作
电位的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增大而衰减。
(3)具有不应期:此期内不会发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动作电
位总是保持彼此分离而不融合。;(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锋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
(1)上升支: 细胞膜对Na+通透性(钠电导) 增大,Na+迅速内流,接近Na+平???电位值。
相关基础:细胞静息时,Na+具有很强的内向驱动力。
① 细胞膜两侧Na+的浓度梯度(细胞外K+浓度高于胞质);
② 静息电位时,膜外正电场驱使Na+内流。
(2)下降支: K+快速外流, Na+内流停止。
钠通道具有时间依赖性,开放瞬间后即失活关闭;
因去极化而使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阻碍K+外流的力量
减小,K+外流增强。 ; 离子通透性(膜电导)变化的机制
——电压钳和膜片钳技术实验相关结果
*(膜)某离子电导=细胞膜对某离子的通透性。
*锋电位上升支由钠电导增大、钠内流形成;
锋电位下降支由钾电导增大、钾外流形成。
*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特性
(1)具有电压依赖性:
①膜去极化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激活开放;
②膜去极化程度越大,钠通道开放的概率和数量越大,膜对
钠离子的通透性(钠电导)越大,Na+内流越多。
(2)具有时间依赖性: 功能状态随时间而变,由激活(开放)→
失活(关闭)。 ; 3.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当刺激强度等于或大于阈强度时,引起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此时细胞膜上较多钠通道开放,较多Na+内流,大于同时发生的K+外流而膜去极化,膜的去极化能进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概率,结果使更多Na+通道开放,更多Na+内流而造成膜进一步去极化,如此反复促进,出现一个使膜上钠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与膜去极化之间的正反馈过程(Na+内流的再生性循环),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诱发膜去极化和钠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导致Na+大量迅速内流而爆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任一部位膜产生的A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