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风骨越千年.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帖风骨越千年 流传一千六百年的书法真迹长什么样?为何被称为『三希至宝』?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收藏历程?《伯远帖》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您揭开神秘的面纱。 2021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展示,很多珍稀文物首次亮相,其中一件传世书法珍品《伯远帖》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广泛关注,引发观展热潮。 《伯远帖》作者为东晋书法家王珣(349—400年),此贴迄今已有1600多岁,仅次于西晋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与《平复帖》一样被确认为是现今存世为数不多的晋代书法真迹,并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第四,足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 一幅小小的字帖,有着怎样的风骨和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博物馆,穿越时空,领略千年前晋代书法的神韵。 3分钟唤醒千年记忆 国庆长假刚过,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潮涌动,人们仿佛依然沉浸在节日的喜庆热烈氛围之中。经过漫长的排队等待,我和同伴终于来到了展览现场。 展览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二、北三展厅。在第一单元入口左侧角落里的一个展柜前,人们排起了长队,沉睡千余年的国宝《伯远帖》便静静地躺在这个展柜之中,等待人们唤醒当年的记忆。和《伯远帖》相邻的一个展柜展出的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传世名画《五牛图》。这两件真迹只在此展出一个月,之后将会进入休眠收藏,用复制品替代展出。出于对展品的保护,这个区域被临时隔离开来,并采取严格的安保及限流限时措施,每次只允许6名观众同时参观,限时3分钟,而且禁止拍照。 两件展品看3分钟,虽然时间很短,但对于如此珍贵的文物来说已经是相当宽容了。记得2021年看《八十七神仙卷》只被允许在画前停留30秒。3分钟的对话,已经足以唤醒千年记忆,领略《伯远帖》的光华神采和艺术魅力。虽然《伯远帖》并不宏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件袖珍书法作品,但是它所承载的信息及艺术价值却是非凡而厚重的。 相较于一些其他年代久远的书法真迹,《伯远帖》保存得相当完整,墨迹乌黑敦厚,字口清晰自然,甚至比网络流传的图片更具视觉效果。那些经过软件修正过滤的图像,总是会欺骗我们的眼睛。真迹的意义就在于真实,可以更清晰更完整地呈现作品墨色、笔法、锋颖等细节的原始风貌。这是任何印刷复制品和照片无法替代的。 面对1600年前的墨迹,一种无声的震撼由心底产生,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文士风流的艺术时代。 超越时代的“三希至宝” 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后世把“魏晋风骨”作为书法评判的一个标杆。这一时期,特别是东晋王羲之之后,书体逐渐走向统一和简化,行书、草书开始萌芽并走向成熟,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不少书法世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自晋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书法世家,其影响持续千年而不衰,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伯远帖》作者王珣即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家范世学,王家数代都以书法闻名,而且多曾在朝为官,很有影响力。王珣的祖父王导、父亲王洽都是书法家,而被后世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则是他的叔叔。王珣官至辅国将军,不仅同弟弟王珉秉承家学,以书法名垂后世,而且还与当时的文人名士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以文章才学名世,受到皇帝的赞赏,可以说是才气卓绝。王珣比与之同辈的王献之小五岁,虽然名气比不上羲、献二人,但他的书法造诣也极得家族真传,行书继承了王羲之的风格且有所发展,已具有晋代行书的典型特征。真迹《伯远帖》的存世,实证了行书产生及成熟的年代,也印证了东晋书风的变迁,艺术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伯远帖》一直被后世的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甚至皇家视为瑰宝,而且流传有序。这也是其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北宋宣和年间,《伯远帖》被皇家内府收藏,明清两代由收藏家吴新宇、安岐等递藏。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乾隆皇帝见到了被收入宫中的《伯远帖》,便对此帖爱不释手,每每展玩欣赏即题字、钤印,在引首题“江左风华”四字,还在后隔水明代画家董其昌的题跋后绘制枯枝文石,并题“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当时宫中还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两幅书法墨迹,乾隆鉴定为真迹,便将王珣《伯远帖》与二帖一起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的书房,将之更名为“三希堂”。乾隆对三件至宝珍爱有加,不仅自己赏玩,还让大臣汇同前代名帖,摹刻上石,拓印成册,编辑成《三希堂法帖》,供人们鉴赏学习。《三希堂法帖》成为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之一,对一些古代名帖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王朝灭亡后,《伯远帖》与《中秋帖》被人带出宫外,流落民间。20世纪40年代流入香港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