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寒食帖》书法艺术赏析 《寒食帖》是苏东坡遭受人生低谷时候凄苦生活的自叙,全文为行书二首,共17行207字,笔蘸浓墨,娓娓道来。开篇行文字体较小,诗文写至后面时情绪似乎突然高涨,个个大字,跌宕起伏。诗中“年”“中”“苇”“纸”四字皆用长竖牵丝,似乎述说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哀伤,全诗皆笼罩在潮湿破败的氛围中。苏轼一生多次遭受贬谪,却愈发坚毅,正如他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伴卑田院乞儿”。此篇书法墨色饱满,飞扬飘逸,若是让东坡再写一遍,只怕是再也写不出来了。正符合他自己所提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观点。《寒食帖》几经流转,于元丰三年经河南县令之手转交给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黄庭坚见此稿便激动万分,览后遂题跋于诗后,并对此诗篇表达了极高的赞扬。 苏轼早年学习“二王”书法入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在谈到他的书法创作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表明,他的书写风格重在写“意”,重在情绪的表达。 观这幅诗作,人们能感受到苏轼当时心中对自己境遇的不平与愤懑。他将愁苦可怜的境遇,写得如此大气磅礴,神采飞扬。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是名义上的团练副使,但是虚有其名,到处遭受监管。《寒食帖》用笔主要以侧锋为主,结体前文扁而偏肥、到了后文苏轼又穿插使用了一些瘦劲细长的字形,打破了整篇的呆板局势,使得全文显得富有变化。 此诗帖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书法用笔的特点,据说苏轼写字喜欢把手腕按在桌上,所以字写出来都是斜斜的,黄庭坚调侃其字如石压蛤蟆,寒食帖的用笔特点就是这样多用扁侧。这样显得超然而高古,朴拙而自然。许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苏轼喜欢使用三指执笔法造成的,其实不然。每个字的长短斜正,都是由书法家结合自己的审美观不假思索决定的。 整篇在字形大小和疏密变化也有许多巧妙的安排,此帖最多的一行有10个字,最少的一行有5个字。字形大小差别对比很大,后文处的“春江欲入户”到“死灰吹不起”,字体逐渐在放大;写到自己“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时,“破灶”两个字又突然格外地大了起来,像是在极力描绘穷途末路、衣食无着的窘迫,令人不禁感到凄婉万分。这几个字突然大出其他字好几倍,这种字形上的突然变化,大概是作者突然情绪失控造成的,表达了当时难以遏制的愤怒。而“屋如渔舟濛濛”“煮寒菜”等地方的字距过于紧密,就是通过描写空间上的压抑,来表现出自己当时内心的压抑。这些章法布局的错落变化,使得观赏者的情绪也会跟随着苏东坡的笔触变化而心潮澎湃。 最后是中轴线的变化。古人作字,通常不作正局,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最后达到和谐的统一。《寒食帖》的中轴线忽左忽右,就像是欲言又止、欲哭无泪、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可想而知苏轼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不平与愤怒,是何等的痛彻骨髓。 客观来说,在宋代“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之中,米芾技法功力当为第一,其八面出锋的书法特点对后世影响也是苏东坡所不能及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苏东坡对于书坛的影响还不如黄庭坚。可是在苏东坡众多的传世之作中,惟独这篇《寒食帖》,被一致公认为无懈可击的旷古佳作,并登上了天下三大行书之末的宝座。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此诗作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山之作,并极大地体现了苏东坡“尚意”的主张。《寒食帖》刚开篇的时候,书写平缓,字体端正也较小,到了后面,由于感情发生变化,字便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后文如疾风暴雨,最精彩的是中段,感情触动后实在难以抑制,到了最后才又归于平缓。就彷佛在述说一个故事:刚开始情绪微澜,尚能平静,中间为情绪感染,慷慨激昂,最后终于理智渐归,又重回平静。可以说,《寒食帖》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苏轼的审美追求,即“我手写我心”的书写风格。在这幅作品之中,作者的用笔、布局与情绪、意趣得到了完美统一,交相辉映,最终使得此作成为公认的神品。 作《寒食帖》时苏东坡四十五岁,已近天命之年,这时他开始与黄州僧侣共同修习禅学,变得质朴无为,常常静坐修行,远离朝堂的日子里他也慢慢抚平了乌台诗案的愤慨。诗文中写到自己大病初愈,卧在床上,闻到潇潇苦雨中的海棠花,心中感慨万千,文中“花”和“泥”两个字相交处有很微妙的牵丝映带,似乎是在訴说自己如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坚强,写到“何殊病少年”,原本想写的是“何殊少年子”,此句他打上三个小点表示删去了“子”字,加上一“病”字,改为了“何殊病少年”,没有涂抹,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最初想法,也保持了行文的流畅。 后一句写到大雨入户,雨势的“势”字突然变大了一些,且字形倾斜,似乎让人感受到千年前那场大雨倾盆,要掀翻东坡居士的“破户”,后面写到在破灶边看到乌鸦叼着人们烧剩的纸钱,在眼前飞过,想到朝廷远在“九门”之外,觉得此刻的自己已经山穷水尽,正如烧尽的死灰不起,后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