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昌元街道虹桥片区城市次干道连接工程LID施工图设计说明 .docx

荣昌区昌元街道虹桥片区城市次干道连接工程LID施工图设计说明 .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8 荣昌区昌元街道虹桥片区城市次干道 连接工程LID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荣昌区工人村组团,工人村组团紧邻濑溪河以西片区,位于濑溪河以西成渝铁路以北,工人村组团北面以自然山体为界,沿成渝公路伸展,规划范围约1.5平方公里。 本项目包含3条次干路: (1)虹桥二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全线为直线,起于虹桥三路,终点与省道S206平交,路线长612.4m,标准路幅宽22m。 (2)虹桥三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全线为直线,起于香国大道延伸段,止于成渝东路,路线长512.381m,标准路幅宽30m。 (3)虹桥四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全线为直线,起于香国大道延伸段,止于成渝东路,路线长376.198m,标准路幅宽22m。 二、初步设计评审及执行情况 1、评审意见 2018年9月,本项目通过专家审查,认为该工程初步设计资料齐全,设计文件满足国家及我市规定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执行的国家及我市工程建设规范、标准正确,该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结论为通过,关于海绵城市的意见有1条。 1)第二分册 海绵城市(含绿化工程)中的种植土的指标可细化,如干燥土密度等。 2、执行情况 同意专家审查意见,在设计说明海绵城市中的章节补充种植土干燥土密度等参数。 三、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2014年10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四、设计原则 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对《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中提出的总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其他地块中的相关设施实现。 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 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 4、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及施工应尽量减少对综合管网及附属设施设计的调整。 5、对于人行道较窄段(≤4m)的道路:商业、交通站场及教育用地段——仅采用透水铺装;居住、绿化用地段——生物滞留带与渗透铺装结合。 6、道路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 五、低影响开发设计 5.1功能设施比选 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 表5-1 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表5-2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本次设计虹桥二路、虹桥三路及虹桥四路为新建道路,结合道路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道路LID设计考虑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及透水砖铺装。 本项目中,生物滞留带的核心功能是处理硬质地面的雨水,雨水通过道路豁口 收集道路雨水,而后通过种植土(种植土渗透系数不小于1×10-6m/s)、过滤层、砾石层净化径流,一部分雨水下渗进入原土层,同时,因为原土层渗透系数小于雨水花园内各结构层渗透系数,故设置集水盲管收集来不及下渗的雨水,盲管坡度采用1%,以便于过滤收集的雨水及时排走,在盲管末端设置溢流井,溢流井顶部低于周边地面100mm,顶端设置雨水篦盖板。经由盲管进入雨水溢流井再进入现状雨水检查井,当雨水量超过蓄水层高度,直接经由雨水溢流检查井进入现状雨水系统。 5.2设计思路 1、本次设计考虑沿人行道双侧布置2m生物滞留带(内部净宽1.73m),生物滞留带与人行道自然衔接,尽量保证视觉上的整体效果。 2、生物滞留带在斑马线处设置人行开口供行人通行,滞留带断开处上下游通过管道连通;公交停车港处不设置生物滞留带。 3、采用路缘石侧壁开孔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及道路交叉口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雨水口)。 4、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于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6米的填方段防渗膜敷设在靠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 5、2%以内及7%以上可采用直行雨水生物滞留带;2%-7%采用阶梯状雨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