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西小伙 26 天游历 1800 公里寻访纳西族迁徙路线
【评论有 l ǐ】想讲话?请移步文末“写评论”,有礼。和学璋是一名西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和纳西
语。他坚信一个具有智慧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将会思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过去的最基本问题是弄清楚本民族的族源和迁徙历史。抱着这样的想法,小和在校期间做兼职开始积攒经费,筹备着寻访纳西族迁徙路线的蓝图。
纳西族是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民族。在千百年前,纳西东巴们就用象形文字在经典中记录了对于民族迁徙的历史,比方
《崇班图》(音译)这部经典名称可译为“人类迁徙记”,别的还有请神灵、超度亡者等经典中均有记录。经典中记录的上
百个迁徙地名的密码链,是解开纳西族迁徙历史的重要依据。如下列图:(上图为小和考察所得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甲波村路若东巴家藏送魂经典)
小和说尝试探寻纳西族迁徙路线在历史上早有先例。在上世纪初,塔城的和文裕东巴和台湾著名学者李霖灿先生就依据东巴经典中的地名路线分别寻访过纳西族迁徙路线。小和受到了先贤们的启迪,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交融最新材料,制订了考察计划和路线。
2015 年 6 月 17 日,小和骑摩托车从纳西族迁徙的下游地区
鲁甸乡新竹村出发,至纳西族迁徙的上游地区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东拉村,于 7 月 12 日返回丽江,历时 26 天,途经 1800 余公里, 共走访 116 个乡村,
检查接见 130 余人。小和此次考察的内容主要为三方面,第
一,寻找不同地区东巴经中所记录的地名乡村;第二,收集
纳西语地名并检查纳西地名的命名理据;第三,记录所访村
落的村情和历史往事。
(图为小和的考察路线)
下面为小和所分享的一些途中经历: (注:文中出现照片及人名均已取得本人同意。
鲁甸东巴传习学校校长和桂生东巴和其弟子在抄录东巴经文件,他们将花费数年时间整理抄录出一套东巴经书捐馈赠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这对于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和老师表示虽然自己在尽最大努力地传承东巴文化,可是东巴文化的颓势问题依旧严峻,他最担心的仍是东巴文化的未来。位于金庄乡胜利桥边上山头的摩崖刻石《大清乾隆二十五年歲在庚辰春三月初八日眾立重修大路
碑記》。这块刻石刻写于公元 1760 年 3 月,距今 255 年。内容主要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碑序,介绍了刻石的原因和背
景;第二部分是修路银两的主要捐献人名和捐银数额;第三部分是工程的银两开支明细。小和说先人修路都要公示开支明细,真是清廉。距今两个半世纪的刻石已经被风雨侵害严重(当前没有任何保护举措) ,如果不加以保护终将变成残
石,在此小和号召有关部门可以给这些的刻石加以保护,这是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石鼓镇红岩村的老地下党员赵泉老
人( 86 岁)正在给小和叙述英雄碑的故事, 老人曾多次参加金沙江流域的剿匪狙击战役,老人说红岩村民国时期叫做三
仙姑,纳西名一直叫“萨萨姑”,这与东巴经中记录的东巴文地名相符合,老人解释“萨萨古”的命名出处是因为村头有一个高耸的红岩直插江底,一到雨季江水上涨,江水就会像锁扣一般阻断了往日通往丽江的茶马古道。小和在束河办事处
普济村拜见前丽江县文化局局长木耀钧老人( 85 岁),并且得到了老人签赠的作品《玉龙春色》纳西民歌、诗歌集。老
人还尽心解说了纳西村名“普取瓦”的由来。白沙镇文华村的护林员和绍红老人 (63 岁)正在给小和叙述当地纳西地名“三术开”的由来,老人从小好问、 记性好, 儿时常听长辈说起在白沙纳西人和普米人发生战争的故事。去年三月,为保护玉
龙雪山的生态坏境,政府在白沙兴修珍珠湖,而老人所熟知的一个小土坡也被划分到了挖湖范围内,老人听长辈说起过这里埋藏了纳普战争后的战死士兵,因此全力劝阻不要对小土坡施工,可最终在土坡底下仍是被挖掘机挖出上百个人头
骨。金山乡文化村的和诚彦老人 ( 82 岁)给小和叙述该地纳西地名“阿什”的出处。因为该地处于如同筷子一般笔直的两个山脊中间,故得名。这也是很多纳西地名命名的方法,描绘地理坏境而命名。经过文化、大东这条往日茶马古道也是
丽江至永宁的一个重要交通线路。
美丽的宝山乡吾木村是一个东巴文化重镇,据当地和继先东巴的话来说,这里是唯一齐集纳西族梅、束、尤、禾四个支系的乡村。该地仍是汉文化涉入较早的地区,有当地文件记
载早在光绪九年( 1883 )就建立了小学学堂, 1917 年建立五峰完小。奉科的革囊渡大桥特别宏伟,这里又是一个重要
的历史古迹, 1253 年蒙古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他所率领的中路军就是经盐源、永宁至此用革囊渡江至丽江的,当地人仍有称自己是元军伤病后代的。这里自古也是永宁与丽江进行商贸来往的重要渡口。宁蒗县永宁乡皮匠村杨翠莲奶奶
83 岁),她是跟从父亲在解放初期从丽江束河搬迁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