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S版)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案设计.docVIP

小学六年级(语文S版)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máo)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 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 1.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学生抢答)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文言文。)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注意“应”的读音) 4.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5.教师范读课文。 6.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7.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1.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2.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3.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 1.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2.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海网络科技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从事文档编辑设计整理。

认证主体邢台市文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0503MA0EUND17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