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经心得体会 (15 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 第 1 篇: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 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必须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 ,是因为由“道” 、“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
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 ,并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
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 “道可道,十分道 ; 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
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
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 “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 ,是一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
定它, 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 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 、“朴”、“一”等。道是一种无 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 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能够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
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
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
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能够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 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
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 ,而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
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常” 。“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能够称为“常道” 。而从常道内除的“德” ,能够称为“常德” 。而称道为“无” ,就又能够称“常无” ; 称道为“有” ,又能够称为“常有” 。老子认为“知常为明” ,明白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
行为,不轻易为自我谋私利,就能够称为公了。 “知常”指
的是依之而行,则又能够称之为“袭明” ,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明白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
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事物的发展如果到达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 “反”或“复” 。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
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
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
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
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 、“不争”、“致虚极,守静笃” ,“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
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 ; 而把握或悟“道” ,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 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
应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 ; 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 ; 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一样于儒家学派的观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