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 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于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概念隐喻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作用。本文将选取诗歌这一形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概念隐喻对其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语篇;衔接;连贯   作者简介:王婷,女,生于1978年。籍贯:江苏省淮阴市。现为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27--02   1. 前言   现如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扩展到包括语言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翻译学和符号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 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I. A. Richards,1936:98)。在众多对隐喻研究的著作中,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a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是隐喻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们给人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思索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莱克夫指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1980:5);它是一种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个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Lakoff, 1993:207),因此,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因而Lakoff指出,概念隐喻是我们对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个主要的、必不可少、习以为常的方法(Lakoff, 1993:204)。一旦离开具体经验的话题,开始谈论抽象概念和情感时,我们总是采用隐喻理解(Lakoff, 1993:205)。   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果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产生的,它是内在的,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并且有语言的“繁殖”(generating)能力的。(谢之君,2021:38)。   2. 诗歌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1989年莱克夫和麦克·特纳出版了More Than Cold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们引导人们去分析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组成和存在,尤其是诗歌语篇,是不能没有隐喻的。   韦恩(Wayne C. Booth)(1961) 也曾指出,人们使用隐喻的原因之一是它有助于使用更少的字来表达更多的意义。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下面这首诗。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十一个意象,也就是说,正是这些隐喻意象才帮助了这首诗歌的完整和连贯。   的确,在这首诗中很难找到一些逻辑上的和其他形式的衔接。读者只看到的是一些零散的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瘦马”等。但是,这些零散的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诗歌语篇,他们是团结的整体。也许是因为旅客的悲凉的情绪,他在旅途中看到的仅仅是让他伤心的东西,如“枯藤”,“老树”,等等。但是事实上,概念隐喻显示他的权力和功能,以保持在这首诗的主题统一。因此,概念隐喻的连贯功能存在于诗歌语篇的深层结构而不是表面结构。一些诗歌尽管在表面上缺乏衔接,但他们却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3. 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连贯中的分析   那么概念隐喻对诗歌语篇的连贯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引用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没有走的路》来进行分析。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