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学堂心得体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知学堂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 “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犯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 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 ” 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败衰落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 会已走向山穷水尽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各种危机。 从教育自己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贿赂、滥竽充数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满晚清士林。康有为描绘说: “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 ...... 但八股精晓,楷法 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扼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 “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 乱?? 学生入监念书,可是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念书求学的盼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安闲,书声无闻。 ” [3](p228)[1](p421) 近代中国学制的建立是在中不论中央官学仍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可是是科举的装修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 “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科两试,典名册,记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能复望学校之效。 ”1[①] 第三,书院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清末书院已大量官学化,考虑到学生出路的问题,书院对科举的态度也洒脱不起来,渐渐也成了科举的附庸。 “不单新创建的书院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不 少曾经以讲究程朱理学为宗旨的著名书院的教学目的也完全转向科举。 ”[4](p494)由于清政府采取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对有学术个性和学术创造性的思想严加控制,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文字狱。清代多半学者逃避政治,专心于考据、训诂、校勘。当时知识分子纷繁钻在象牙塔里讨生活,形成了很多以考据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派别,民族精神空虚乏力,思想界呈现出一片冷落沉寂的情景。此时,书 院或讲究理学,或学习制艺,或博习经史词章。 “书院之生气尽斫,学派之间的差别,大略只是在整理、研究古籍方面技术层面上的相 异。 ”[5](p22) 第四,私学发展寸步难行。私学有启发教育的 “私塾 ”和专经教育的“经馆 ”,主要供没有入学之前或考场失利之后进行学习或补习,在 清末自然是专制、呆板。加上教学条件恶劣,私学发展举步微艰。 晚清腐败的教育体制,最终窒息了传统教育中的活力和活力。虽然清末教育不是一潭死水,也有发展的一面,但教育衰败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腐败衰落,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普遍担忧,一些先行觉悟的知识分子纷繁寻找出路,将眼光投向了国外。 (二)西方学制的宣介和新学制轮廓的建立与实践 首先,在近代中国成立新学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太平天国十年 1860 )11 月,第一个由西方国家直接培养出来的中国财产阶级知识分子容闳到太平天国察访,向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干王洪仁玕提出了七项教育改革的建议, [6](p56-57) 其中四项是成立新式学制,如“公布各级学校教育制度 ”等思想,已靠近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 第二,西方学制的宣介,推进了学制建设的理论探讨。伴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和宣传西方的学制。同治五年( 1866 ),受总理衙门委派跟从赫德出访欧洲的副总办斌椿,根据总理衙门嘱咐: “前 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 ”。归国后写了《职方外记乘槎笔记》作为观感汇报。他介绍 “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 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乡、一邑有小学 ”[7](p1);同治十二年( 1873 ),李善兰在《泰西学校论略序》中对德国学制 进行了介绍,并提出 “国之盛衰系乎人,德国学校之盛如此,将见人才辈出,其国必日盛一日,佛尼之说,有所谓金轮圣王者,我盖有望于德国之主焉,岂特兵之有勇知方而已哉 ” [7](p2);光绪五年 1879 ),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介绍: “东京大学生徒凡百余人,分法、理、义三部 ?? 学校卒业者,则遣往各国,曰国外留 学生 ?? 今于泰西,亦如此也 ” [7](p3);光绪十七年薛福成被清廷委任为

文档评论(0)

zdq5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