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x

2022届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32张.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高考试题评析及学情分析:;复习内容:;散文知识储备;(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 生动、形象 (3)深刻、隽永;散文和小说的区别:;3、两者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指代却不同。 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来写作,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但是,小说中的“我”不管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这个“我”都不能当作作者本人。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就不是鲁迅,而是叙述主人公,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见证者。而散文中的“我”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我”的经历见闻,客观叙事,主观抒情。 4、散文和小说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所以,小说和散文都以表现主题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读懂散文的基本方法:;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 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下面就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以及考点分析等方面略作指导。;散文的命题方向;一、作用题:;2、人称作用题:;(1)内容上: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 (2)主旨上: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3)结构上:(可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a.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d.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二、语句理解题 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 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思路: ;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2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