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PAGE / NUMPAGES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巍巍中山陵》阅读练习题 阅读文段,而后答题。 (一) 在浩大的大江之滨, 坐落着我国有名的古都——南京。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前驱 孙中山 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寝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 最顶峰,海拔约 460 米,东西走向,长约 7 千米,南北宽度仅 3 千米。因为邻近大多是积平原和小丘陵, 因此山形就显得格外宏伟高大。它的山顶坡悬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陡峭,但山腰以下渐趋缓和,松柏森 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葱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互相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艳丽而又和睦 的大自然的图 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 1912 年 3 月辞去暂时大总统的职务此后, 曾到钟山来狩猎, 看到四周 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宽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梦想。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 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依据他生前的梦想,将其陵寝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之滨”“之间”可否调动?为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落着我国有名的古都”后边,原作有“之一”二字,编者把它删了,你以为删得好不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钟山的高度、长度都用“约”,介绍宽度时用“仅”,可否也换成“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山陵为何要建在钟山?(分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文由两个自然段构成。请用简要的语言,归纳这两自然段的段意。 答:第 1 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2 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蓦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所有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 8 段,每段 30 余步至 50 余步不等,共 290 级。石阶尽处,就是宽 135 米、深 30 米的大平台,中央则耸立着陵寝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进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出 70 米,这里视线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 阳光绚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 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忧如眼前睁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天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茫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隐约可辨,人们又仿佛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川。不论是春夏秋冬,仍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现它那千变万化的巧妙风景。 祭堂是一座宽 27 米,深 22 米,高 26 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 12 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 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劝告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塑像端坐平视,神情安宁,绘声绘色。 1.第 1 自然段大批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生动,文笔优美,读来 琅琅上口。下边赏析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 阳光绚烂时”,眼前风景忧如“工笔长卷”;二是“当天出 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川”。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隐约可辨 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吞山河。 E.骈句间以散句, 既有齐整之美, 又有错综之美。 在说明文中运用描绘性文字, 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 2 自然段中的 画线字分别说了然事物哪些方面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照答案 (一) 1.不可以调动。“滨”是水边或近水的地方。“间”是中间的意思。假如一调动,就不切合实质的地理地点了。 2.不宜删去。因为我国古都,除南京外,还有北京、西安等处,有了“之一”二字,便防止了“只此一家”之嫌,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3.不可以。“约”是表示约数,而“仅”是只的意思,直接用在数目词前,表示数目少,“仅 3 千米” 既表示确数,

文档评论(0)

152****72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