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一种大地构造新全球动力学理论介绍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杨志华先生等撰写和发表的《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新全球动力学理论》一文,值得一 读。现以《一种大地构造新全球动力学理论介绍》为题,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参 考。
下面是正文
摘要
现在流行的按密度差、温度差建立的地幔对流、拆沉作用、地幔柱理论,阐明不了中 国大陆岩石圈、中国大陆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该文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 个自然形成的系统其运动与演化的能源(或力源)都来自于它的自身;它内部的变形和结 构几何学特征也是它自身运动的结果。为此特提岀,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制约下的多层扭 动涡旋甩出说一一核幔壳“风暴”所引发的热核反应是地球发展和演化唯一的、统一的 动力来源。
一、动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在中国大陆岩石圈、大陆动力学和大地构造研究中,都提出了各自的力源模型来探索 其发展的原因。例如,王鸿桢(1995, 1997)在中国东部构造发展与大陆动力学研究 中,提出地球有限膨胀与板块构造、地幔柱相结合的动力学模型。邓晋福等(1996, 1997)提出大陆根一柱构造动力学模型o高锐(1997)提出双向挤压和派生地幔浮力 的动力学模型。陈国达等(	1998)提出
多因复成合力动力学模型。欧阳自远(1997)提出“地球非均一组成和非均匀演 化”以 及地外撞击对地球演化的特别重要性。
肖庆辉(1995, 1996)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大陆岩石圈变形 的力不仅是多元的,而且还是多源的,如洋脊推力、板片拖力、海沟 吸力、碰撞阻力、板 块底部拖力、俯冲拖曳力等。但是,他特别强调地幔柱上侵力和大陆岩石圈或壳根形成与 消失过程中引发力的极端重要性。
Maruyama,“力源的主要因此,就世界范围而言,广义地幔对流说、地幔柱理论( 1994)
Maruyama,
“力源的主要
由于大陆软流圈可能不具有全球性质以及大陆岩石圈壳根或圈根的发现,因而板块在 软流圈上的运移机制受到严重的挑战(肖庆辉,	1996)。在最新地
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层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拆沉作用和地幔柱理论,正在中国 地学界得到广泛应用。地幔对流、拆沉作用和地幔柱理论,是建立在因密度差、温度差所产 生的势能和热能之上的。但是,这种无序分散状态卜?的能量,不仅不可能造成地幔、地核内
部物质大范围流动,也解释不了中大陆岩石圈中盆一山的分布特征、造山带几何学特征与
部物质大范围流动,也解释不了中
大陆岩石圈中盆一山的分布特征、造山带几何学特征与
内部物质结构的复杂性,解释不了盆一山转换以及组成的多样性、不均匀性和阶段性发展等 重大问题。
最近,中国地学界在论述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与演化中,挨弃了太平洋板
块向东亚大陆俯冲增生的传统观点,试图用拆沉(或去根)、地幔柱理论加以解释(邓晋 福等,1996;邵济安等,1999;董树文等,2000)。但是,地幔柱理论的中心点是冷 板块(或块体)拆沉或去根下掉到670公里,再下掉到核幔边界2900公里处,才能引发 而产生出生长构造一一地幔柱构造一一板块构造。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0~400Ma
(Maruyama, 
(Maruyama, 1994)。中国东部、
东亚陆块在印支期汇聚所形成的增厚壳(圈)根,立
即拆沉引发出燕山时期地幔柱而发生的构造剧烈变动、岩浆一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是根本不 可能的。这种情况是对中国东部演化阶段的认识有问题(例如,中国东部大陆类似板块的 拼合不是印支期),还是地幔柱理论根本就不正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多层扭动涡旋甩出说一一核幔壳“风暴”理论 该文作者在对秦岭造山带以及西部盆一山转换的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自然形成的系统与演 化的能源(力源)都来源于它的自身。因此,大陆岩石圈、大陆造山带的形成、发展与演化 是由于它自身的能源所造成的,它的变形是在它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也就是造山带自己所具 有的能量和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不是外部什么作用的产物。
例如,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它内部的变质、变形、结构特征,不是华北与扬子 板块相互俯冲、挤压、碰撞、对接的结果。为此,该文笔者提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控制下 的多层扭动涡旋甩出说一一核幔壳“风暴”作为大陆岩石圈、大陆造山带、大地构造形 成和发展演化的动力学理论(杨志华等,1997a, 1997b, 1999a, 1999b, 1999c, 1999d, 1999e, 1999f)。
地球自转引发地核、地幔、地壳及其内部各圈层的转速不同。当每个圈层下部的 “硬层”发生旋转运动时,必然引起或带动它上面的“软层”发生规模不等的旋转运动而 形成软层“风暴”,就会像热带风暴那样,在垂向上自下而上产生对流层、中间层和流出 层;在平面上出现外圈、内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2季度5G产业和市场发展报告-TD产业联盟.pptx VIP
 - 基于plc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docx VIP
 - 2017年11月浙江卷(健忘妈妈趣事)-2022年新高考英语读后续写历年真题解析(40张精品课件).pptx VIP
 - 2023年资料员资格考试题库答案下载.docx
 -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专项测试卷(附答案).docx VIP
 - 2025年护理核心制度考核试题(附答案).docx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华传统文化之文学瑰宝》2021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RAZ-D分级阅读学前英语绘本Pillow Fort Password(可打印成册).pdf
 - 《赤壁》PPT下载一等奖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ppt VIP
 - 论语 原文版精校 可直接打印.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