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十三章 “垮掉的一代”.pptVIP

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十三章 “垮掉的一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垮掉的一代” *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金斯伯格 第一节 概述 *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并流行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 但“beat”一词译为“垮掉”并不准确。 “垮掉的一代”成员约翰·霍尔姆斯在《这就是“垮掉的一代”》一文中,列举了“beat”十多种含义: “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无所有;它还指心灵,也就是精神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使自己陷入困境。 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 *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圈子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作为文学运动在50年代中期的旧金山正式登上舞台。 20世纪四十年代初,杰克·凯鲁亚克和艾伦·金斯伯格先后来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与哈佛大学毕业生威廉·巴勒斯等人相识,形成了“垮掉的一代”最初的朋友圈,这三个人也被普遍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最重要的成员。 1955年,在旧金山“六画廊”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金斯伯格朗诵了长诗《嚎叫》的第一部分,标志着“垮掉的一代”运动正式形成。 艾伦·金斯堡(左)和伙伴Peter Orlovsky(右)于法兰克福国际机场的合照,摄于1978年。 *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与美国战后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文明遭受惨重的损失,西方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此时涌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现象,诸如吸毒、性解放、暴力活动等,也使人感到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对西方文化开始失去信心。 伴随着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包括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也愈演愈烈。 * 战后的美国在政治领域也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 战争的阴云尚未消散,冷战的恐怖气氛随即而至,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外推行强硬政策与苏联相抗衡,对内则实行高压政策,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的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相互不敢信任。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空前冷漠,形成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一代”。 * 在这种气氛中,文化领域的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到“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就是因保守的新批评家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 金斯伯格:“冷战是强加于每一个人的巨大的心理障碍,一个巨大的反自然的幽灵。它阻隔了人们共同的欲望和柔情,使之变得冷酷…… (从而造成)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代替了与外界的交往和沟通。这种意识使人龟缩进自我,去思考如何托起自己的脸庞,张大双眼,握紧双手,以便为自己戴上面具来掩盖内心中(真实情感的)流动。我们的意识能够感觉得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就让我们把这称作胆怯吧。恐惧,对所有情感的恐惧,实际上也是对自身存在的恐惧。” * 在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垮掉的一代”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垮掉。 很多美国青年人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进行反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空虚。 他们身穿奇装异服、头留长发、满嘴粗话,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鄙视一切、否定一切,厌恶固定的工作、厌恶传统婚姻和家庭生活,提倡回归原始生活,靠毒品、酗酒、同性恋来反抗社会。 * 在文学创作上,“垮掉的一代”力图摆脱正统文学的限制,拒绝接受“艾略特—新批评”传统,针对象征主义含混、艰涩、隐晦、朦胧、封闭的诗歌风格,提出一种新的“开放性诗体”。 他们反对“非个性化”的诗歌写作,主张极端个性化的写作,作品大多具有较强的自传性,虚构与真实在他们笔下难以完全分开。 他们要求如实表白感觉,自动流露情感,这种对“坦诚”的绝对要求,成为“垮掉的一代”文学审美的准则,从而导致他们文学创作的一个明显特点———裸露。 他们大多痴迷以佛教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作品体现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有诗人金斯伯格、斯奈德、费尔林盖蒂、格雷戈里·科尔索,小说家凯鲁亚克、巴勒斯等。 杰克·凯鲁亚克是为“垮掉的一代”命名的人,被称为“垮掉派之王”。1946年,凯鲁亚克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镇与城》,以自传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经历。《在路上》是凯鲁亚克凭借灵感、咖啡与苯丙胺,在1951年4月的21天时间里一气呵成的。全文只有一段,而且几乎没有标点符号,充分实践了他“自发性写作”的主张。 虚假的反叛者与被操纵的文化符号 ——重读“垮掉的一代之王”杰克·凯鲁雅克 * 1936年巴勒斯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结交了凯鲁亚克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