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烧伤创面修复的现状与展望精选文档
-TTMS8Q8
-TTMS8Q8-
烧伤创面修复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
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一种创伤,伤在体表,但如果烧伤面积超过体 表面积的30%,就会影响到全身多脏器和多系统的生理与病理生理改变。 烧伤面积愈大,深度愈深,对机体的打击愈大,影响着治愈率的提高和 生活质量的改善。烧伤治疗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和创面修复二个方面。 不同烧伤深度的创面修复,各有其特点,浅11度烧伤创面是表皮层修 复,不涉及结缔组织形成和伤口的重新塑造。修复的基本过程为上皮细 胞增殖,分化和迁移;深II度烧伤创面的组织缺损除表皮外还有相当深 度的真皮缺损,修复的基本过程除残留的皮肤附件的上皮细胞增殖、分 化和迁移外,还有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以及 伤口重新塑造:III度烧伤创面为全层皮肤缺损,修复的基本过程为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最后为伤口重新塑造,而 表皮层因为缺乏残留的皮肤附件,除小范围的全层皮肤缺损能凭借创缘 的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上迁移而完成修复外,范围较大的全 层皮肤缺损,超过创缘上皮细胞扩展的能力,必须凭借移植自体游离皮 片或培养的表皮细胞膜片,才能完成表皮修复。烧伤创面修复与治疗的 正确与否紧密相关,且贯彻于治疗的全过程。
影响创面修复的因素很多,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有生物化学、 组织学、物理学和微环境等因素,在伤后不同期如炎症期细胞增殖、肉 芽组织形成期、伤口重塑期,影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认识创面修复的 全貌,本质、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一、烧伤创面的深度及转归
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
1.1°烧伤又称为红斑性烧伤,包括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 的损伤,偶可伤及棘状细胞层,临床表现为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 红,无水泡。3、5天后局部由红转为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 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不留瘢痕,可有短时间的色素沉着改变。
2. ir烧伤根据伤及皮肤的深浅可分为浅II °烧伤和深11 °烧 伤。
浅ir烧伤:伤及整个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生发层部分受损,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泡形成,内含黄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 固的胶冻物。水泡破裂后,可见潮红的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 痛剧烈,疼觉敏感,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附件,如汗 腺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1-2周左右愈合,也不 留瘢痕0短期可有程度不等的色素沉着。
深II。烧伤:烧伤深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真 皮内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残存,仍可再生上皮,成为修复创面的上皮 小岛。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大的水泡。去除坏死的表 皮后,创而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质地较韧,感觉退钝,温度较低, 拔毛有疼痛。干燥后有栓塞血管呈脉络状,针刺疼觉迟钝。如无感染, 一般需3-4周创面白行愈合,深II。创而未被增殖的上皮小岛覆盖之 前,就有一定量的肉芽组织形成,故愈合后可存留不同程度瘢痕,可引 起局部功能障碍。
3. nr烧伤指全层皮肤的烧伤,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 损外,有时可深及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及内脏器官等,故in。烧伤的含 义较广,代表的严重程度也不一致。曾有人将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 官的烧伤称为IV度烧伤。局部表现可为苍白、黄褐、焦黄,严重者呈焦 灼状或炭化,皮肤失去弹性,触之硬如皮革,创面干燥,无渗液,发 凉,针刺无痛觉,拔毛不痛,表面可见粗大的栓塞的血管网,如树枝 状,面积较小可自周围健康皮肤长入。如面积超过体表面积1%,创面修 复有赖于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
二、皮肤烧伤时微循环的变化
皮肤烧伤时微循环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循环中微血栓形成 使血流停止,皮肤坏死范围和深度扩大:二是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 出,局部肿胀。烧伤创面局部微循环的恢复对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
微血栓形成
自从Jackson提出将烧伤创面分为三个带以来,不少人对这一理论 进行研究,认为由于血管受热损伤程度不同,出现三个区域,受伤中心 部为凝固性坏死区,向外为淤滞区,此处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管腔 内堆积大量溶解的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排列松散,内皮细胞膜 出现裂隙,再向外侧为充血区,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充盈。淤滞区的
位置随烧伤深度不同而不同,淤滞区位于真皮深层者为二度烧伤,位于 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者为三度烧伤。淤滞带的发展与烧伤深度有关,若 淤滞带逐渐加重扩展到全层皮肤引起全层皮肤血流停止和坏死,就形成 III度烧伤:反之,若能改善淤滞带的血液循环,就可避免深二度烧伤向 三度烧伤过渡。此外,淤滞常随烧伤的局部条件或全身状态及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Docamam观察到豚鼠深二度烧伤在24小时内有进行性破坏, 破坏高峰在伤后8小时,伤后24小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