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木屑与玉米秸秆混配成型的最佳参数.docVIP

桉木屑与玉米秸秆混配成型的最佳参数.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桉木屑与玉米秸秆混配成型的最佳参数   摘要:为解决桉木屑成型困难、能耗高、燃料强度低等问题,采用其与玉米秸杆混配成型的技术手段,设计五因素的响应面中心组合实验方法,在WD-100KE型电子压力机上进行单颗粒压缩实验,研究玉米秸杆配比(0~40%)、水分(4%~20%)、温度(40~160℃)、压力(4000-8000N)、粒径(1.00~5.00mm)对比能耗、松弛密度、Meyer强度的影响。选定比能耗为二因素交互关系模型(2FI)、松弛密度和Meyer强度为二次优化模型(quadratic),得到响应面方程,对优化的成型参数验证实验表明,实验值与预测值误差在10%内,可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迅速,在发达省份已初具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需求的提高,导致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受到限制,各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其他原料(农作物秸杆、树皮、果壳等)用于颗粒燃料的生产。相比于木屑,其他原料单独成型时一般存在粒子间结合性能不佳、压缩困难等问题。生物质混配成型能根据不同生物质的理化差异特性,按一定方案调配,实现木质素、抽提物等组分互补,以提高粒子间机械互锁性能,达到改善成型效果的目的[1],这是成型技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证实采用混配成型技术能较好地解决一些原料在成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刘志佳等[2]发现竹屑与稻杆混配成型能改善单独原料不能满足标准的状况;涂德浴等[3]发现稻杆和木屑混配成型颗粒的综合性能优于稻杆单独成型;孔令军等[4]研究证实,废弃包装纸纤维与锯末混合成型可形成“固体桥”结构,改善成型效果。   广东省每年产出150多万t桉木屑,将其用于颗粒燃料生产能部分缓解原料受限问题,但桉木屑纤维粗、韧性差、单独成型困难[5],而玉米秸秆纤维长且柔软,与桉木屑混配成型有助于改善成型效果[6]。因此,本文主要进行两者混配成型特性的研究,以期为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桉木屑取自广东清远地区某板材加工厂,为典型人工速生林(尾叶桉)加工剩余物,玉米秸杆取自广东佛山地区。原料经自然风干、粉碎和筛分后,取不同粒径的原料置于105℃烘箱干燥至恒重后,按质量比加人一定质量的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获得不同水分的样品,密封后放置阴凉干燥处,防止吸收空气中水分。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设计   利用Design Expert 8软件进行响应面设计和分析,采用五因素五水平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方法,实验变量的标识,参数范围和中间值见表1。   1.2.2压缩成型   压缩实验在WD-100KE型电子压力机上进行,实验模具见图1。压杆直径10.00mm,模具内径10.20mm。实验过程中,采用加热带、热电偶和温控仪进行加热和温度控制,待温度达到设定值并保持稳定后,向模具中加人一定质量原料,然后调用压缩程序(设定压缩速度、目标压力值、保压时间)对原料压缩成型,完毕后将颗粒挤出,每个实验条件重复3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成型过程的压力-位移曲线由电脑自动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实验参数范围内,SEC变化范围为16.22~31.32kJ/kg;变化范围为679.62~1136.83kg/m3;HM变化范围为4.03~19.16N/mm2。   2.2模型与方差分析   对实验数据先进行回归分析,选定最优模型,再剔除模型中不显著项,得到最终模型。对方差分析结果的评价规则为:调整R2及预测R2值均接近1,两者的差值小于0.20,充足性精度大于4.00。所选定的模型和回归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可看出模型满足评价规则,拟合较好[8]。   表4所示为回归后各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看出,各指标模型P值均小于0.05,模型是显著的,回归方程(剔除不显著项)以编码值作为自变量的公式见式(4)~式(6)。   2.3交互作用分析   由式(4)可知,AC、BE是SEC的显著性影响项,其对SEC的影响见图2a和图2b(其他参数取中间值)。从图2a可看出,添加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髙可保持SEC不变:温度不变,添加量增加,SEC减小,这可能是因为玉米秸秆纤维比较柔软,压缩性能得到改善;添加量不变,温度升高,SEC增加,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压缩时投人的能量增加。从图2b可看出,水分和粒径的增加能保持不变:水分不变,粒径增加增大,粒径增加,粒子间缝隙大,接触面积小,弹性变形大[9],SEC增加;粒径不变,水分增加SEC减小,是因为适量的水分能起到黏结剂和润滑剂的作用,一定量的水分可在粒子间形成薄膜,增大粒子间接触面积和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薄膜还可减小原料和模具间及原料粒子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SEC。由式(5)可

文档评论(0)

马家沟里的鱼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