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美国科学家Smalley和Curl、英国科学家Kroto三人因发现了富勒烯而获得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Kroto星际空间暗云中的含碳尘埃很感兴趣,发现此尘埃中有氰基聚分子,克罗托很想研究该分子形成的机制,但没有相应的设备。1984年克罗托赴美参加陂得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学术会议,并到莱斯大学参观,该校化学系系主任Curl教授建议他与Smalley教授合作。Smalley是研究原子簇化学的教授,Kroto观看了Smalley和他的研究生用他们设计的激光超团簇发生器,在氦气中用激光使碳化硅变成蒸汽的实验,对这台仪器非常感兴趣,这正是他所渴求的仪器。三位科学家优异合作并安排在1985年8月到9月间进行合作研究。他们用高功率激光轰击石墨,使石墨中的碳原子汽化,用氮气流把气态碳原子送入真空室。迅速冷却后形成碳原子簇,再用质谱仪检测。他们解析质谱图后发现,该实验产生了含不同碳原子数的原子簇。其中相当于60个碳原子,质量数落在720处的信号最强,其次是相当于70个碳原子,质量数为840处的信号最强。说明C60是相对稳定的原子簇分子。他们在想想这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结构时,想到了一个建筑大师的杰作。1967年建筑师R.Buckminster Fuller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用六边形和五边形构筑出来的球面完好地解释了C60的结构,因此被称作fullerene,就是富勒烯。 * 以后陆续合成了由碳原子数组成的富勒烯球,以及向一维方向延伸的碳纳米管。 * 主要性质,导热性,弹性模量,电阻,热膨胀性 * 碳的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石墨与金刚石的转化相图,在4000度以上为液相,四千度以下,压力升高,石墨结构向金刚石结构转变。 * * * * * * * * * 碳材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用来取暖的木炭,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烟炱(炭黑)就开始被大量使用,到青铜器时代,人们学会了使用木炭来冶炼铜。18世纪开始,西方开始使用焦炭作为炼铁的原料,十九世纪开始使用电炉炼钢,以焦炭和石墨为原料制成的电极材料被大量使用。到20世纪由于战争的需要,活性炭开始使用,进而进入工业领域。随着航空航天和核能的发展,碳材料逐渐被用到火箭、飞机和核反应堆中。从50年代开始发明了碳纤维并逐渐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进而碳材料逐渐被应用到生物、环境、储能等各个领域。 * * 下面介绍一下工业化的碳制品。主要的几类工业制品为电碳、核石墨、碳纤维及制品、活性炭、炭黑等 * * 如飞机的刹车片,飞机的起落架。火箭喷管,体育器材,风力发电,豆腐渣工程,修复豆腐渣工程。 * * 高温气冷堆采用优异的包覆颗粒燃料是获得其良好安全性的基础。铀燃料被分成为许多小的燃料颗粒,每个颗粒外包覆了一层低密度热介碳,两层高密度热介碳和一层碳化硅。包覆颗粒直径小于1mm,包覆颗粒燃料均匀弥散在石墨慢化材料的基体中,制造成直径为6cm的球形燃料元件(见图3)。包覆层将包覆颗粒中产生的裂变产物充分地阻留在包覆颗粒内,实验表明,在1600℃的高温下加热几百小时,包覆颗粒燃料仍保持其完整性,裂变气体的释放率仍低于10-4。 * * * * * * * 下面介绍一下课程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今天这一讲的内容主要介绍碳材料的多样性和一些基本概念。 * * 接下来第二部分介绍炭材料制备的主要手段和机理,分为气相碳化、液相碳化和固相碳化三部分。这是碳材料制备的基础,所有炭材料的制备都离不开这三种过程的一种或几种手段相结合。第三章讲述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包括聚丙烯腈碳纤维、沥青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以及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第四章讲讲活性炭材料 * 第五章介绍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储能炭材料,最重要、发展最成熟的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很多电动自行车都用它。另外炭材料在燃料电池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超级电容器也是研究较热的一种炭材料。第六章介绍一些功能性炭材料的发展,包括导热导电炭材料、电磁屏蔽和雷达隐身材料。第七章介绍纳米碳材料。最后一次用于课堂复习或考试。 * * * 地区 2005年末产能 生产量/万t 2005年开工率% 2004年 2005年 增长率% 亚洲、大洋洲 490.8 327.0 373.3 14,1 76 中国 232.2 105.0 145.0 38.1 62 东盟 55.9 39.0 40.7 4.4 73 北美 214.7 181.0 182.0 0.6 85 西欧 123.7 111.0 116.0 4.5 94 中欧 105.6 86.7 94.2 8.6 89 独联体 71.5 57.0 65.0 14.0 91 非洲、中东 44.5 31.0 38.0 22.6 85 合计 1030.1 79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