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鄂伦春.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勇敢的鄂伦春》(唱歌) 教材分析: 《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以打猎为生,性格剽悍。歌曲由五声音阶、四个乐句组成。歌曲前奏和尾声的渐强、渐弱的马蹄声加上充满豪情的歌词,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支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的骑马挎枪护山林的威武的鄂伦春猎人队伍的形象。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感受并认知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能通过演唱和律动表现出来;并通过将唱名当歌词唱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唱名和简谱的关联感。 教学目标: 1、认知渐强和渐弱记号。 2、巩固“我的小音库”中存入的“do”、“re”、“mi”、“sol”、“la”五个音,将唱名当歌词演唱,逐步建立唱名和简谱的关联感。 3、通过歌曲《勇敢的鄂伦春》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音乐,感受鄂伦春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4、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能自编律动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重点: 结合歌曲,认知渐强和渐弱记号。 教学难点: 用律动表现歌曲乐句变化和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听音乐骑着马儿进课室。 用《勇敢的鄂伦春》作为背景音乐,展示森林的画面。初步感受歌曲《勇敢的鄂伦春》的节奏和旋律。 2、发声练习。 用“动物”发声练习练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为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做铺垫。并在练声时加入强弱变化,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音乐的力度变化。强调练声的姿势,并用钢琴带动学生练声,引导学生注意聆听钢琴的声音,唱准每一个音。 二、学习新课 1、欣赏《勇敢的鄂伦春》视频 2、简介鄂伦春族的服装和生活习俗。 鄂伦春人住在兴安岭,他们身穿皮袍,脚穿皮靴,头上还戴着狍头皮帽。狍头皮帽是鄂伦春族特有的帽子。从前,鄂伦春族以狩猎为生,通过捕捉猎物来养活自己。身上穿的衣服、鞋子、帽子都是用动物的皮毛做的。而现在鄂伦春人成了护林使者,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 3、用手号视唱歌谱。 学生边打手号边唱歌曲,老师用钢琴伴奏引导音准。 4、欣赏《勇敢的鄂伦春》,轻声跟唱。 5、读歌词,掌握歌曲节奏。 6、学唱歌曲。 7、找力度记号。 老师范唱,学生思考老师演唱时音乐出现了什么变化?引出渐强、渐弱以及强弱记号。并用拍手体会渐强、渐弱的变化。 8、演唱歌曲,注意强弱变化及情感的处理,同时注意不能出现突强突弱。 9、律动。 请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歌词创编律动并分组表演。 三、拓展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出示三种节奏(X - 、X、X X)三种乐器(双响筒、沙锤、三角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节奏特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并用三种乐器分别为歌曲伴奏。最后,分工合作。由双响筒模仿开始时马蹄声,沙锤为前面两句歌词伴奏,三角铁为后面两句歌词伴奏,最后结束的马蹄声还是由双响筒来演奏,第四排做律动。四排合作表演歌曲。 四、小结 了解了鄂伦春族,学会演唱《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还学会了给歌曲伴奏、伴舞。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