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新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民兄弟怀揣着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的美好愿望,顺应市场需求,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被根本突破的背景下,闯出了一条城乡流动就业的新路子。这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劳动力大军,搭起了连接城乡的桥梁。30多年来,农民工兄弟挥洒着汗水,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张张汇款单,在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如果单单以经济指标来评价的话,这种流动就业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种只有身体流动而没有身份流动、只是就业而没有迁居的人口流动使人的城市化落后于物的城市化。如果任由这一现象继续存在和发展,将导致城市化发展不可持续,甚至还可能葬送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二是进城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并市民化。[1]目前,第一个目标基本没有太大的障碍,但第二个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很大困难。伴随着农民工的代际分化和第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回农村,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长为农民工的主体。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份的农民工进行了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到58.4%,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拉着拉杆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呈现出整体性的变迁:一是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二是由城乡流动向市民化转变;三是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这一群体整体上更希望定居城市,享有平等的市民权利,但又不敢放弃农村户籍,彻底撤离农村。人在城市、根在农村,像无脚的鸟一样四处流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写照。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难题的首要条件是支持他们定居城市并向市民转变。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制度。1958年颁布实施的《户口登记条例》和以此为依据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是这种制度或身份得以确立并维持的基础。《户口登记条例》将中国人口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两大类,以户籍为依据,实行户籍身份+职业+社会保障三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不同的户籍身份者,实行不同的就业安排并归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由政府负责安置工作并享有单位提供的食品供应、住房福利、公费医疗以及退休金等保障。农民也有对应的就业安排和保障体系。比如,农民从一出生便自动获得土地分配和在土地上工作的权利,有土地就有收入,从而具备了解决生老病死的经济条件。两个社会、两种保障体制独立运行,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偶有农民迁往城市也只能是体制内迁移,即经官方授权改变其永久户籍身份,并由国家安排工作和提供对应的福利保障。伴随着这种体制内的迁移,农民变成了市民,成为产业工人并被纳入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身份、职业、社会保障体系的转换是同步的,始终维持着制度体系的均衡。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务工,身份、职业、社会保障三合一的均衡体系被打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现象——工作在城市,身份和社会保障却在农村;风险来自城市,安全保障则来自农村。这种风险与保障的分离错位,使农民工既渴望留在城市又不敢彻底离开农村,他们只能在城市拉力和农村反拉力的相互作用中迁徙流动,为自己最终归为何处寻找答案。
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长,农民工群体最终归为城市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如何推动这一庞大群体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就成为政策调整的现实考虑。分析产生农民工现象的制度机制,可以发现:农民工就是没有从事农业劳动的户籍农民,它是农民户籍和农民职业一致性分离的结果。[2]农民工当前的城市化困境也因此而生——农民的就业和风险随身体进了城,而由身份决定的权利和安全保障体系却还留在农村,造成了这一群体“进不来,回不去”的现实困境。虽然拥有城市户籍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直接手段,但在市场机制逐步展开的今天,户籍承载的内容已大不如前,拥有一纸户籍并不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从此可以衣食无忧。而且,永久性的户籍迁移并不是所有农民工的选择。[3]虽然以改变户籍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并非当前的最优选择,但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权利和对风险保障的需求却不能因此被忽视。推动农民工的社会权利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城并随就业流动,就成为当前户籍制度渐进改革背景下的务实选择,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其实就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开始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条件,各地城市政府都对推动农民工参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 科特勒 课件 中文版.ppt
- 陕西省全省性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陕西省2022版).pdf VIP
- 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Word版含答案 .pdf VIP
-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I《给儿子》小说精读及试题详解.docx
- 2025年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往年题考.docx VIP
- 寿盒(骨灰盒)供应及售后服务方案.pdf VIP
- 适老化全场景技术规范 第2部分:既有居住建筑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 .pdf VIP
- 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保护.pptx VIP
- (高清版)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pdf VIP
- T∕CBMCA 057.1-2024 适老化全场景技术规范 第1部分:居住建筑适老化基本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