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四川精准扶贫的特征、方向与对策.docxVIP

新时期四川精准扶贫的特征、方向与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新时期四川精准扶贫的特征、方向与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一 新时期四川贫困现状特征 四川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期的救济、扶持和开发,四川省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大幅改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时期四川省的贫困问题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 截至2015年底,全省贫困县88个,全省农村贫困人口380.29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8%,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为5.88%;建档立卡贫困村1150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88个,贫困地区约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片区)呈整体性贫困,片区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多民族融合等特征,形成了贫困的独特性。这些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农户思想落后,造成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面较宽、贫困程度较深。2015年底“四大片区”88个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3.3万人,占全省贫困总数的69.2%,贫困发生率9.1%。特别是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极端贫困现象依然存在(见图1)。 图1 四川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分布 (二)自然条件恶劣 全省80%以上贫困县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人居条件非常落后,自身发展和保障能力极为低下,且80%生活在“一方水土已养不好、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半山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耕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等,贫困程度较深,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没有改善,也难以就地得到改善,就地脱贫更加困难,是四川省目前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具体而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耕地资源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土地零星细碎,以陡坡为主,耕地质量不高,亩均产值与全省相差1000元左右。且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年内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部分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家庭不仅难以通过农业经营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甚至连基本口粮都难以保证。 二是生态环境脆弱。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涉及的县全部都是四川贫困地区县。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涉及的县全部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这些地区区域性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叠加在一起,面临着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在这些地区,地震、森林火灾、泥石流、旱灾、水土流失、石漠化、滑坡、农业病虫害等时有发生,而由于交通运输等问题,在山区、丘陵、峡谷等特殊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维护难度较大,造成越是需要社会力量改善生存条件的地区,基础设施越落后的矛盾局面。自然风险与对抗风险手段的不足致使省内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发展基础薄弱,陷入区域性贫困状态。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从产业结构上看,虽然各地区有所差异,但全省贫困地区总体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和资源开发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贫困地区多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农产品品种结构传统、品质不均、附加值极低、农户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调整,贫困地区的农业出现了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不少乡村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引入了各种经济作物,并鼓励农户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收益较高,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加之在品种引入前缺少科学的规划和前期市场调研,许多地区出现了多个乡村种植品种趋同的现象,导致产品滞销、农户受损,反而进一步产生了致贫返贫现象。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也给贫困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资源权属关系,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权属关系和投资所有权利益主体等含糊不清,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现行的资源补偿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如资源税费增收标准过低,资源税费对资源开采地返还比例过低、补偿主体的目标和权责不明晰、对补偿效果缺乏评估和监管等,导致贫困地区所承受的生态、环境等成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地方人民也没有真正享受到资源开发带来的收益。 (四)人力资本严重匮乏 贫困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较低的人力资本形成率直接影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的推广和实施,使贫困地区陷入长期贫困之中。 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和人口老龄化导致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匮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收入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不断下降,老人成为地区劳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