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3.翻译句子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答案】(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他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答案】(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 “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以孟子强调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课堂分析,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难有大爱,众志成城。 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课堂知识点拨】 一.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追封为“亚圣”。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保民而王”;主张“民有恒产”,减轻赋税;强调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三.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四.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 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注释】 不忍人之心:不狠心对待别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即仁心。斯:这。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意为非常容易。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