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舟.docVIP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舟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舟 PAGE / NUMPAGES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舟 壹 以生命体验经典文学经典 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 ——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文/ 徐舟 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岁月, 逃不脱四时的轮回。 春的活力,夏的热情,冬的冷峻,但是于“秋” ,文人更是颇多感想。中国的文人都宠爱这个字——“秋” ,喜爱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 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言“关于秋,老是同样的能特别惹起深邃,幽远,严苛,萧索的感想来的” 。 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又饱富才思的文人, 出生于江南的郁达夫并未在北平住过多久, 但他对北平却有着故土般的浓重感情。 郁达夫分外钟情于名胜遗迹与山川风光, 并写下了众多交口称赞的性灵美文。关于北平这一蕴集着中华民族悠长历史与文化的千年古都, 郁达夫更是充满了深切的赞叹与迷恋之情。 郁达夫取文题 “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由于“故都”较之“北平”更加典雅,与“秋”联合,可以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交融的境地。 文本开篇,郁达夫坦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追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追上北平来的原因,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其语言间表露着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但是,在这位悲情文人眼中的秋味是那么的 “清”,那么的“静”, 又那么的“凄凉”!郁达夫以细腻寥寂的文字,抒写了自我的孤寂与 感慨——“庭院读秋” ,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清” ;“清早踏秋”,道出 1 壹 以生命体验经典文学经典 了北国之秋的“静” ;“秋蝉吟鸣”,道出了北国之秋的“悲” ;“闲人叹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凉”“;胜果映秋”,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熟”。秋景、秋声、秋味,情形交融;美文、美景、美学,绚丽体现。郁达 夫为我们描述了风采清绝、 典雅朴素、 极具个性的北国秋景图, 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神往迷恋之情,也表露出作者人生中的些许苦涩。 郁达夫在 20 世纪 30 年月的旧中国, 流浪失所,饱受人生的愁苦 与哀思。辱没的日子、贫穷的生活给予了他孤单悲伤的情怀。因此, 郁达夫的“审雅观”和“文艺观”就是倡导“静的文学” 。郁达夫虽 为一介书生,文声细语,性情中却充满着挑战性。很多人惧怕挑战, 有的是由于懒散, 喜爱在一个自己习惯和熟习的世界里安家立命; 更 多的自然是由于惧怕, 由于“挑战者” 挑战的常常是既定的规则和秩 序,意味着要把安静死寂的世界打破, 而后让自己的理智与感情从头 接受浸礼。这些挑战者们在他们的时代常常被视为异类, 遭到被放逐 的命运,郁达夫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读郁达夫的文字, 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读, 而不是只是带着一颗理智清醒的脑袋。郁达夫故都赏秋的“凄凉”心态,是时代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上留下的暗影, 是一位悲情文人饱尝生命苦痛后表露的真情告白。 “南国之秋,自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郁达夫以这样绝妙的比喻写出 2 壹 以生命体验经典文学经典 了北国之秋的浓郁、厚实、鲜美和广博。 “秋季,这北国的秋季,若 留的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 头。”郁达夫为什么在文本末端有这样深情的告白,由于他对这故都的 秋爱得深邃,一片自然景色就是一个心灵的境地!我也想说,美好, 这人间的美好, 若留得住的话, 我也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抛去, 找寻 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3

文档评论(0)

187****6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