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估讲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编号 重大生态工程名称 工程面积(万hm2) 固碳效应初步估算(Tg C) 备注 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6937.18 473.97 1998-2010 2 退耕还林(草)工程 1784.09 412.98-901.13 2000-2010 3 “三北”防护林工程 1203.96 2080 1978-2008 4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 991.9 446.79 1990-2010 5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1306.9 194.44±43.5 2001-2010 6 退牧还草工程 5995 100.9-149.6 2003-2010 7 总计 18219.03 3665.6-4289.4 平均增加20.1-23.5 t C/hm2 中国6大生态工程总面积约18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9%,工程实施后增加固碳量3.66-4.29 Pg。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生态系统碳储量 生态工程区碳汇 工程结束 碳储量 工程初始碳储量 工程对固碳贡献 时间 工程初始 工程结束 估算方法二:工程区增长的比较法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工程区内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1.477Pg 年均碳汇强度位127.8TgC/yr 在我国16%的土地上形成的碳汇约占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50% 六个重点生态工程区内平均碳汇强度达到0.83t/ha*yr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生态工程 工程区内碳库储量增量 Tg 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固碳的贡献 Tg 植被 土壤 总计 天然林保护 479.6 409.5 889.1 170.2 退牧还草 63.77 59.94 123.7 117.8 三北防护林IV 22.35 8.08 30.43 340.7 京津风沙源 43.13 9.195 52.32 69.67 退耕还林 181.1 89.68 270.8 198.5 长珠防护林II 96.10 14.60 110.7 136.9 总计 ? ? 1477 1034 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固碳的贡献为1.034 Pg,达到同期工程区固碳的70% 工程措施的实施是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区碳汇形成的首要因素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的主要地区,并且也是10年期间固碳效益较为显著的地区。 从工程措施固碳量和工程区内碳库增量综合分析来看,大多数区域如果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生态系统碳库将出现显著的流失。 输入 过程 输出 碳成本 减排 碳泄漏 固碳认证-重大生态工程碳收支与净固碳量核算模型 固碳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固碳认证-典型重大生态工程措施碳成本强度参数 工程措施 措施下项目 区域 西北区 西南区 东北区 华北区 中南华东区 退耕还林 新造林及森林管护 森林巡视 2.21 2.02 1.79 2.47 1.96 2.12 幼林抚育 16.54 16.24 37.16 24.82 16.48 19.58 病虫害防治 0.31 0.15 0.09 0.19 0.38 0.25 退耕地 造林 退耕地造 生态林 185.11 185.11 186.32 185.11 184.98 185.19 退耕地造 经济林 6150.02 5672.35 5479.52 5882.09 5478.40 5708.35 荒山荒地造林 荒山荒地造生态林 200.67 200.67 201.88 200.67 200.54 200.73 荒山荒地造经济林 1546.97 1404.91 1654.17 1217.29 1649.92 1562.66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重大生态工程碳成本和温室气体泄漏对工程固碳贡献作用的抵消(基于2001-2010年相应工程阶段测算) 工程 固碳贡献 碳成本和碳泄漏 抵消作用 天然林保护 I期 170.2 15.23 8.9% 退耕还林 I期 198.5 50.62 25%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II期 136.9 1.057 0.8% 三北防护林IV期 340.7 3.87 1.1% 京津风沙源治理 I期 69.7 4.71-8.55 6.8%-12% 平均 8.2%-8.7%   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 固碳认证-抵消作用 通过以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恢复典型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保护典型工程)、三北长珠防护林工程(典型生态建设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综合工程)的固碳进行认证研究发现 1.重大生态工程可认证的工程净固碳量可观。 2.在全国尺度上工程的碳成本的碳泄漏对重大生态工程固碳的抵消作用仅为在25%以内,平均在8.4%左右。 3.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措施相比(抵消作用经常可达到3

文档评论(0)

liuxing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