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刑法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页 PAGE \* Arabic 1 法学刑法笔记 一 Ⅰ. 名词解释 1.刑法:规定犯罪及其法律效果即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一律平等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5.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对人的效力。 6.刑罚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及刑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的效力。 7.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8.犯罪构成: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所组成的集合体。 9.犯罪客体: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 a. 直接客体: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法益。 b. 同类客体: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法益。 c. 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法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 10.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a. 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b. 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c. 一般主体:具有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法定构成要件的自然人。 d. 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成立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为其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主体。 11.犯罪客观方面: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客观事实。 a. 危害行为:在行为人意识支配之下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睥身体活动。 b. 作为: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c. 不作为: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 d. 行为对象: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 e. 行为的危害结果:犯罪行为对客体已造成的实际损害。 1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a. 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性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b. 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c.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乎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d.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3.犯罪目的: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来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14.犯罪动机: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15.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不认为是犯罪。 16.法律上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刑法所禁止(违反刑法)发生了误解。 17.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与自己有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 18.正当防卫: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19.紧急避险:为了避免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20.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21.防卫挑拨:又称挑拨防卫,指行为人出于侵害目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方法促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尔后借口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 22.犯罪既遂: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 2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24.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 25.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26.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7.共同犯罪的形式:2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或联系形式。 28.犯罪集团:3人以上为多次实行某种或几种犯罪而建立起来的犯罪组织。 29.主犯:组

文档评论(0)

ccccccxx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临沂冉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300MA9576790T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