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库全书总目文学评论
《四库全书总目》(下文简称《总目》)以目录提要的形式对有明一代文学进行比较全面的评论和考证,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明代文学史。它善于从文学史的角度把握文学的发展流变,强调文人的独特创造,通过推源溯流、比较批评等有效批评方法,准确地概括明代文人的艺术风貌和特征,既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明代文人的总体风貌和艺术成就,也能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文人以准确的历史定位。《总目》考辨精微,评价公允,体现了清代明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对现代明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目》著录的明代别集达到1120种,其中241部归于正目,879部归于存目。而明代以前各朝别集文献的总数才有760种,仅明代一朝的别集就远远超过了之前各个朝代文献数量的总和,这恰恰阐述了别集小序中所说的“有明以后,篇章弥繁”。对于如此众多的明代别集文献,《总目》如何“剪刈卮言”,又是如何“别裁伪体”,[1]这些都与《总目》对明代文学批评思想有直接关系。一、人品与学术《总目?凡例》云:“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这种人品与学术相结合的解题体例,“悉承圣断,亦古来之所未有也”。所谓“知人论世”,即提供著者的身世和社会历史背景材料,以把握该著者所有作品理解鉴赏的一种方法。该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总目》非常注意把人品和文品结合起来:“该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一般而言,人品既高,格调自妙。如在明代刘麟《刘清惠集十二卷》的提要中指出,“万历丙午,湖州知府无锡陈幼学刊之长兴。朱凤翔为序,称其文出入秦汉,诗则骎骎韦、杜,固未免太过。至称其‘标格高入云霄,胸中无一毫芥蒂,故所发皆盎然天趣,读之足消鄙吝’,则得其实矣。是亦文章关乎人品之验也。”又如:《未轩文集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撰。……今观其集,虽尚沿当日平实之格,而人品既高,自无鄙语。颉颃于作者之间,正不以坦易为嫌矣。”《瀼溪草堂稿五十八卷》:“明孙承恩撰。……及官礼部时,斋宫设醮,承恩独不肯黄冠,遂乞致仕。较之严嵩诸人青词自媚者,人品卓乎不同。其文章亦纯正恬雅,有明初作者之遗。”《考功集十卷》:“明薛蕙撰。……人品之高,迥出流辈。其诗格蔚然孤秀,实有自来。是其所树立,又不在区区文字间也。”《薛荔园集四卷》:“明余翔撰。……然人品颇高,故诗有清致,不全为七子之肤廓,未可全斥之也。”
可见《总目》于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相当注重的。但《总目》清楚地认识到“文如其人”论存在着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相一致的,应该全面地分析,不能执于一端。在《总目?凡例》中已明确指出:“文章、德行,在孔门即已分科,两擅厥长,代不一二。”所以,在著录过程中,有的是“论人而不论其书”,有的则是“论书而不论其人”。在明代文学批评中,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如:《岘泉集四卷》:“明张宇初撰。……又称其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互相诋诘。其人品颇不纯粹,然其文章乃斐然可观。……其言既合于理,宁可以异端之故,并斥其文乎。”《华泉集十四卷》:“明边贡撰。……今核其品格,实远逊有韵之词。盖才有偏长,物不两大。附诗以行,视为琬炎之藉可矣。”这些都是对其诗文评价极高,但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其人品的缺陷,诗文是不能完全用“礼法”来衡量的,其观点是通达的,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文品包括两个方面,一面是道德之品格,一面是审美之品格。人品决定文品,一是说人品决定了诗文的道德品格;二是说人品决定了文章的审美品格。文人的人品不仅决定诗歌的道德品格,也决定诗歌的审美品格,这是儒家伦理之大体。但《总目》没有简单地将二者划等号,对每一位作者进行具体分析之后,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文如其人,如黄仲昭、孙承恩、薛蕙、余翔等;一是文不类其人,如张宇初、边贡等。诚如钱钟书所云:“以文观人,自古所难……脱曰‘文可觇人’,亦须于言外行间遇之矣。‘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尟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2]二、因袭与创新《总目》解题在论述明代文学部分看似有极大的随意性,好像一盘散沙,实则有规律可循。明中叶以后,拟古主义与反拟古主义斗争得非常激烈,由此产生了文学流派,如前七子、后七子、唐诗派、公安派、竟陵派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以模拟剽窃为能事,李梦阳的诗尤为典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