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韶时代陶铃到殷墟文化的铜铃来看铃的发展演变历程.docxVIP

从仰韶时代陶铃到殷墟文化的铜铃来看铃的发展演变历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仰韶时代陶铃到殷墟文化的铜铃来看铃的 发展演变历程 作者:王文然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3期 摘要:学界对铃和钟的源流关系有较为统一的认知。文章对铃器外形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即从仰韶时代的铃一直到西周的钮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的陶铃;龙山末业铜铃到二里头铜铃;晚商铜铃到青铜钮钟。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承载不同的时代使命,对这三个阶段做了简要梳理,以管窥铃的发展演变历程。 关键词:仰韶时代;陶铃;铜铃;钮钟;发展演变 陶铃的历史已有两三千年,这期间陶铃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中断,而是以强劲的态势不断发展演变,延续时间较长。这种古老乐器广泛流行于黄河中下游、黄淮地区和长江中游之江汉流域,长江以南尚未发现。随着音乐考古学队伍日益壮大,出土文物也越来越多,陶铃、铜铃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铃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笔者旨在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对铃器的发展过程做进一步梳理,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且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的铃器成长史。 从仰1韶时代到龙山时代的陶铃 仰韶时代的陶铃主要出土于南郑龙岗寺、淅川下王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北辛文化晚期、大汾口文化早期和晚期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陶铃主要出土于泰安大汾口、邳县刘林、大墩子、蒙城尉迟寺。这一时期的陶铃也可以称之史前时期的陶铃,分为无甬铃和甬铃两大类,无甬铃数量较甬铃多,有41件,后者则为3件。 无1甬.1铃 无甬铃又叫悬系铃,即铃顶上没有甬柄。 弧1.顶1.铃1 有4件,分别为:淅川下王岗遗址标本H168∶19,仰韶文化二期;汤阴白营遗址标本 T4②∶10,后岗二期;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标本H109∶44,屈家岭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标本T13②∶29,王湾三期。除了淅川下王岗遗址标本H168∶19顶部穿孔为4个之外,其余顶部穿孔为2个,铃体不高,大小接近,3.7~5.4厘米。

文档评论(0)

星辰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赤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