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垃圾塑料瓶变T恤的创业路
2021年,还在深职院媒体学院上学的他,和另外4名同学组建了“生源启动”环保创业团队,面向学校学生上门回收塑料瓶。2021年毕业后,黄骏杰利用深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注册成立了生源启动环保科技公司,专注于资源环保再生科技。因为涉及大学生创业和环保产业两大热点话题,黄骏杰和他的“生源启动”经常被媒体报道。
如果没有踏上一条创办社会企业之路,90后黄骏杰现在也许在某家软件公司,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选择回收塑料瓶这样一个“捡破烂”的行当,亲友们觉得“不靠谱”,黄骏杰却坚信,垃圾堆里乾坤大。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从深职院回收了浩浩荡荡的10万个废弃瓶子。
试水:以小礼品换塑料瓶
从去年9月开始至今,黄骏杰的团队回收了10万个塑料瓶,收集对象是深职院的师生,分布在多个校区。选择回收塑料瓶这样一个“不靠谱”的创业之路,黄骏杰一直在努力去证明,这与传统“收破烂”是不一样的。
大二学生曾强的室友们预约过生源启动的上门回收服务,并用30个塑料瓶,换回一卷厕纸。大三的小夏办了积分卡,成为生源启动的忠实粉丝。“有十几个瓶子就通知他们来回收一次,记到卡里,攒够50个再换礼品。”
去年,黄骏杰的团队针对深职院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学生将塑料瓶随手丢掉,仅有14%的学生选择交给学校的回收部门,另有3%的学生选择卖给废品收购站。基于此,黄骏杰决定在校园塑料瓶回收上插一脚,“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比较好,如果能让大家养成回收塑料瓶的习惯,那我们的付出就值得了。”
瓶颈:资金困局
头一年的10万个塑料瓶,让小团队获得了很大满足感。然而,翻开公司的账目,市场总监侯政力发现,一年下来,不仅没有盈余,前期投入的近4万元也全部打了水漂。资金困难、运作模式不清晰、与回收公司雷同,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三座大山。
黄骏杰不愿放弃。最初他想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T恤、环保袋等产品,但工艺很复杂,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大企业能做。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向江苏一家环保企业购买布料,通过设计加工,改造成T恤等产品,再以会员积分的方式卖出。
“我们团队已经没有钱了。”新学期开始,他们想出一个新的营销策略,向500人每人借10元,用筹集到的5000元来支撑新学期的塑料瓶回收。
期盼:社会支持
黄骏杰的团队,服务对象全部面向学生群体,“如果能够拓展社会渠道,争取获得大企业提供仓储、设备方面的支持,这群年轻人就可以不用这么艰难。”专家认为,其实硬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和行动。“先培养分类的意识,带动社会企业回收垃圾的热情。政府可以通过补贴,让社会企业在回收过程中受益。”
:校园创业应该怎么创?
像很多的传奇人物传记一样,张建贵的故事也是以困难的童年作为开头的。
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建贵,专业是工商管理,他从当初缺乏经验、缺乏人脉、缺乏资本的“小白”,到现今拥有水吧、快餐食品店和培训学校多项经营、年收入300万元的“校园达人”,经媒体报道后,张建贵在重庆各大高校人气飙升。“校园创业达人”、“励志哥”……各种头衔纷至沓来。
今年和前几年一样,同样被贴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以至于说到就业总让毕业生感叹“人艰不拆”。然而,像张建贵这样不愿去挤就业独木桥的学生,成为众多学子艳羡的对象。
校园创业应该怎么创?作为亲历者,12月18日,张建贵向大家亲述他的创业经历和故事,大家总结了最核心的七条干货:苦难的“钉子思维”、遍处觅食的嗅觉、时刻为自己创造逆境、“义务猎头”拉来的朋友圈、囊中仅有68元钱仍在坚持、名人传记是最好的老师、校园刮起的“募捐风暴”,现分享之,请诸位自行思考。
干货一:苦难中的“钉子思维”
作为一位来自贵州遵义“犄角旮旯”的张建贵,父母长期以农为生,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从小过惯了穷日子,吃过不少苦。
小学时,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个小时,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因家里穷,屡次因交不起学费,被赶出教室,甚至家里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揭不开锅。
没雨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小时的困难日子让他炼就了一种独特的“钉子思维”的赚钱之道。“在合法的前提下,我就如同一根钉子,哪里有能赚钱的空,就往哪里钻。”张建贵告诉大家,他比同龄人更渴望赚钱,更渴望成功。
五年级时,小建贵开始和同学批发冰棍、雪糕等冷饮到他们的小镇上卖。“每一根冰棍进价一毛钱,卖三毛钱,每根雪糕进价三毛钱,卖五毛钱。”他回忆那段经历说,从家到镇上每天往返要走4小时的山路,但意识到“自己能赚钱了”很开心,“小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简单”。
他从小学就开始近视,上课看不清楚黑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