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研究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戟天研究论文 1巴戟天植物品种来源考证 巴戟天药材的植物来源争议甚大,前人考证其植物来源多达7科13种植物。巴戟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列为上品,但未记载其形态和产地。 11古代巴戟天的名称 古代巴戟天的名称,除《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记载外,西晋·左思《蜀都赋》载有“巴菽巴戟,灵寿桃枝”,其“巴戟”的记载比《名医别录》流传更早或同时,这是考证巴戟天名称及产地具体年代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凡有“巴”、“蜀”字头的药均指产于四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4]对巴戟天的释名和集解都以产于四川为名,即以出产地点得名。因此,巴戟天来源于四川是极可能的。“戟”是一种兵器,或作刺激解释。“戟天”可能指其形态,藤蔓攀附它物向上,唐《新修本草》[5]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蔓草”可说是小型藤本,故其名是指该植物生长习性而得;又或指其效用,该药刺激于人,可治头顶之病。 12古代巴戟天的生药 对巴戟天生药形态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6]中有简单描述:“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唐·《新修本草》[5]中则有稍详细描述:“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肉厚者为胜。”之后历代对巴戟天性状的表述均主要从外观加以文字描述,记述内容基本一致,如宋·苏颂《本草图经》[7]亦载:“叶似茗,经冬不枯,一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有宿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者皆同,以连珠肉厚者为胜,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明·陈嘉谟《本草蒙筌》[8]:“宿根色青,嫩根色白。用之功相若,但选肉厚连珠。根原有心,干缩自落。人或投影摘,中亦空虚,非自有小孔耳”。但因缺乏现代植物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以上描述均过于表象,不利于实际鉴别。直到宋代才出现手绘图谱,如寇宗奭的《图经衍义本草》[9]。在清代见于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0],书中有“滁州巴戟天”和“归州巴戟天”两种手绘图谱。但因是手绘,不排除有绘图失真的可能。这些都不利于巴戟天的鉴别确认,也可能是造成巴戟天原产地与历代本草记述相左的原因之一。因此,古代药用植物巴戟天很可能是现今所用巴戟天在分类系统上具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 13古代巴戟天的产地 古代巴戟天的产地,梁·陶弘景《名医别录》[3]作了最早的记载:“生巴郡(今四川阆中、奉节、重庆等地)及下邳(今江苏邳县)山谷,今亦用建平(今四川巫山、湖北恩施)、宜都(今湖北宜昌)者,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新修本草》[5]及宋·尚志钧《开宝本草》[11]则载:“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今亦用建平、宜都者”。《本草图经》亦载:“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者佳”。从历代本草来看,巴戟天的产地有巴蜀、江淮两个地区,但均以四川产地为优。四川志载:巴州、剑州、广元俱出。元和志载:剑州贡巴戟天。寰宇记:巴州贡巴戟天。《本草蒙筌》[8]:“巴戟天江淮虽有,巴蜀独优”;《植物名实图考》[10]:“巴州、剑州、广元(今四川巴州、奉节、剑阁、广元)俱出”。以上记载均表明巴戟天的产地以四川产地为优。 14现代巴戟天品种考证 从古本草记载上看,没有与现代应用的巴戟天相吻合的特征[12]。关于古代巴戟天的品种,现代进行了较多研究,均表明巴戟天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据华南植物研究所陈忠毅[13]、乔智胜[14]、徐国钧[15]等考证后认为,清以前使用的主产于江淮一带的“滁州巴戟天”已失传,原植物应是百合科土麦冬属植物土麦冬LiriopeplatyphyllaWangetTang,失传原因可能因历史上滁州巴戟天功效“不及蜀者佳”遭淘汰所致。乔智胜等[14]考证后认为归州巴戟天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DamnacanthusofficinarumHuang,药材现称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但徐利国[16]、郑仰铁[17]的考证则认为归州巴戟天应为铁箍散Schisandrapropinqua(Wall.)HookfetThomsvarsinensisOliv的根,即今四川省习用的香巴戟的根。现今药用之巴戟天已非古代记载之巴戟天,而是清末发展的新品种。1958年,经市场调查及考证后鉴定现代之药用巴戟天为茜草科新品种,订名为MorindaofficinalisHow[15],并被收录于1963年的国家药典[18]。2000年版药典一部[19]述巴戟天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的干燥根。巴戟

文档评论(0)

天星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2242001000034
认证主体四川龙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ADW1H0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