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论文摘要:浅析《荀子〈解蔽〉》
论文关键词:荀子 解蔽
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制约的,如人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否一致,是否避免了人在把握认识事物时的主观片面性,人的理性思维器官能否正常的参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否对认识产生了渗透影响?荀子对这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看法。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新旧制度的交替变更、思想价值观念的迥异、生活的不安定都对人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要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需要克服以上方面存在的弊端与不足,肃清思想,为正确全面的认识扫清道路。在这种形式下,荀子的《解蔽》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方法。
“蔽”意为“遮挡、遮蔽、蒙蔽。《荀子》有《解蔽篇》,王先谦集解“蔽者,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①荀子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已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解蔽》)“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解蔽》)“心术之公患”将“心术”与“解蔽”直接联系起来。②“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是九窍之君,“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失其道,下失其等,故曰:心术者,无为而致窍者也。”中的“心术”为制约九窍的方法,这两处的“心术”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理解为思维的方式方法,通过解蔽从而让“心术”更完善,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
“蔽”无处不在,“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解蔽》)人的欲望、憎恶,事物的起始、终结、远近、广博、深浅、古今都产生蔽。在这些因素中,“始”“终”“远”“近”“博”“浅”“古”“今”等属于客观上的矛盾差异。客观事物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存的矛盾体,矛盾无处不在,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容易看到事物矛盾的一方面,而忽略了事物矛盾的另一方面,事物存在的环境差异也是造成蔽的原因。“欲”“恶”则属于人们主观上的矛盾差异。人作为认识主体有主观上的偏向,对自己的感觉经验、思想观点有所袒护,容易产生主观片面性的认识。“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解蔽》)对自己不喜欢的观点学说,教育论文害怕别人去称赞,对自己的认识和所喜好的学说却担忧遭人非议。人的主观差异还体现在个人心理方面,“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解蔽》)以至于产生“是以治离走,而是已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解蔽》)的后果。人在“观物有疑,中心不定”的情况下,“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敬不当,安能无过乎?”对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无法作出清晰的判断的,用“以疑决疑”来处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过失,这是最愚蠢的做法。“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MM,执乱其官也。”(《解蔽》)人会将横卧的石头误以为是卧着的老虎,将直立的树木误以为是人,这是由于人的视觉被黑暗蒙蔽扰乱所致,酒醉的人将百步宽的深沟误认为是一步就能跨越的渠道,将城门误作为小门,而弯背通行,这是酒乱了人的神智的原因。同样的,用手按眼可以将一个物体看作是两个,捂住耳朵却反而能听到喧闹之声,这都是耳目等器官受到扰乱蒙蔽的原因。
人“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例子不胜枚举,荀子例举了人君之蔽、人臣之蔽、宾客之蔽。
处于上位的君子有君之蔽,而处于下位的臣子,荀子提出了人臣之蔽。“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弊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弊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解蔽》)唐鞅、奚齐为了权力、得到国家而做出了一些伤天害理之事,都没有善终,这些都是被欲望所蒙蔽,“心”不正的结果。
君有蔽,臣有蔽,诸子亦有蔽。“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执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谦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执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一之隅也。夫道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