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冬吃饺子的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立冬吃饺子的故事 立冬吃饺子的故事 【故事来啦】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是冬天“冬雪雪冬小大寒”也就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六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这个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今天是11月5日,下周二也就是11月7日就是今年的立冬了。 我国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每到这个时节,就意味着,冬天就要到了。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皇帝会亲率文武百官来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场面隆重壮观。现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气的继承和发扬,赶在立冬之日,家家户户也要庆祝一下。我国南方,立冬之日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地区,立冬首选的饮食那就非饺子莫属了。北方有谚语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谚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仔细看看那两边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长得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身体上的某个器官呢?没错,就是耳朵!据说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说叫“娇耳”——“娇嫩”的“娇”,“耳朵”的“耳”。传说这是我国的大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关于他的“祛[qū]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来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天,他看见南阳一带的老百姓饥寒交迫,缺衣少食的人们两只耳朵都被严重冻伤了。当时伤寒病流行,这在当时是一种治不好的传染病。从冻伤耳朵到得伤寒病,因此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起了恻隐之心,他凭着自己的经验,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大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吃。老百姓吃了这个奇怪的“药”,既治好了冻耳朵,又抵御了伤寒病。从此乡里人就模仿制作,并把它称为“娇耳”或者“娇子”,“娇”当然是“娇嫩”的“娇”。后人也跟着模仿制作,而“娇子”也逐渐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演变成了“饺子”。 冬天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来,从此,人们在立冬节气吃饺子,冬至节气吃饺子,除夕也吃饺子。现在说立冬吃饺子的原因,一来是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位伟大的名医,二来,不是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的耳朵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大概可以补补耳朵吧,这也是家人对你表现贴心关怀的一种很有情趣的方式哦! 说来还有第三个原因呢!立冬是秋冬交替之时,就像大年三十除夕是新旧年交替之时那样。在新旧两个节气或者新旧两个阶段交替的那几个小时,主要是半夜23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我们把它叫做“子时”,子时,子时,“子鼠之时”,是属老鼠的。这个属老鼠的子时既属于前一天,又属于后一天,因此又被叫做“交子之时”。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的交接之时,而立冬则是秋天和冬天交接之时,“交”子之时,这饺子自然是不能不吃的哦! 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 立冬吃饺子的传说揭秘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