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德性教育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精准扶贫德性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发展性精准资助,兼具保障性和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建构了针对贫困生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德性。在以往的德性教育中,资助者优势视角居多,受助者主体性匮乏,资助关系并不平等和对等,资助的显性及隐性教育功能受到制约。基于高校教育大环境和资助育人大生态,应辨识德知、德性与德行,心理、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着力破解贫困生资助依赖、受助乏力等衍生矛盾,满足贫困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形成主体互动的良性资助关系。要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坚持资助与受助互为主体,摒弃片面的权利论与义务论,充分挖掘发展性资助的内在利益,保持资助能力提高与育人能力同步、受助能力提高与道德能力同步,围绕技业、职业、就业等方面,提高学生发展性的能力德性。 关键词:德性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发展性资助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贫困生资助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现象,注重解决贫困生物质层面的需求,忽视了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部分贫困生并未将资助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如依赖心理滋生、诚信意识淡薄、节俭美德缺失、感恩意识匮乏等,同时自卑心理严重,出现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和能力匮乏的多重困境。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加强贫困生的德性教育。德性教育本身就是资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善行、善制和良善文化,充分展现发展性精准资助的育人价值和发展意义。 一、贫困生德性教育的运行环境考察 1.德性养成的育人环境需要驱动。发展性精准资助是一种本真的美德教育,诠释了教育“授人以渔”的方法论意义,通过不同的资助方式,教授学生生存的手段与技能、突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建构人的意义世界。贫困生资助本身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公平为主但又需兼顾效益原则,那种给予性的助学金方式将减少,有条件的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将增加,重点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感恩诚信、顽强拼搏的品质,获得经济、精神、能力上的多种收获,使德性养成的理性知识转化为内在意识。尽管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复苏现象渐热,但德性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规则学习,体验性、情感性、本真性相对薄弱,德性养成供给资源良莠不齐。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失信、利己、自我、冷漠等心理和情感的偏向。发展性精准资助旨在撬动育人环境,其目标是引导贫困生改变贫困状态下的生存态度和生活理念,主动选择、建构合乎新时代道德的生活。2.德性能力的内在需求需要提升。精准资助因其自然获得相应经济利益,诱发了贫困生的功利性行为,导致两种矛盾:一方面,人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出现分裂,为减免学费和争取困难补助,甚至出现一些假贫困问题,滋长了等、要、靠思想,难以将资助推进到规则-法律-制度的层面;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不是将资助作为建构好的生活的动力源泉,而是将资助作为一种生活性消费来对待。这种资助依赖或资助消费取向,不可能产生促使人心向善的良效,贫困生的德性能力下降而不是提高,精准资助所应获取的“内在利益”几乎为零。精准资助下的德性教育若不以人的内在需要和发展目标为依据,必然使良善美德走向工具化、实用化。发展性精准资助指向人的德性能力的内在需求,不仅使美德与贫困生的个体性存在相联系,而且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仁由己”,外化为德行,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从而完成其做人、成人、成才的过程。高等教育为贫困生提供了人生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梯,大部分贫困生在脱离其原来农村的血缘社群、地缘社群之后,由于贫困代际传递文化因素的预制性、抗逆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存在自卑感、挫折感、迷惘感,容易产生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不能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就需要进行与以前不同的精神社群、文化社群和心理社群的适应和转换。高校作为一个地域性、情感性、精神性和心理性的重要社群,要建构和丰富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转变的人性化的需求结构及内容。从德性教育实践看,促使贫困生完善其做人过程的不是对诚信、感恩等德目的学习、模仿、训练,而是基于对人生目的与人生价值的自识与自觉,目前学校所能给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较少,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更少,贫困生通过精准资助暂时摆脱经济压力之后,更需要解除精神、心理上的贫困,克服资助依赖,将发展性精准资助化作摆脱困境、奋发向上、实践理想的内在动力。3.德性教化的价值选择需要引领。德性教化的内在规定性,有好学近知、厚德仁爱、忠恕诚信、知行合一等内涵。农村贫困群体所拥有的各类资本十分匮乏,大多数贫困生虽然因贫申请、接受了资助,但自卑、依赖思想重,抗挫力、发展力不足,价值选择、行为规范是贫困生德性教育的一个短板,反映了当前高校学生道德能力普遍下降的不

文档评论(0)

191****005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2242001000034
认证主体四川龙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ADW1H0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