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植保技术与机械化.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植保技术与机械化石 洁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植保研究室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E-mail:mailto:shij99@163.comshij99@163.com 电话:0312-5915682报告内容当前玉米病虫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目前病虫防治模式机械化发展方向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玉米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涉及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陕西中南部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区域。中国玉米种植带中国玉米种植带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耕作制度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免耕覆盖播种 收获小麦后不清理麦秸、麦茬,不经过整地而直接在麦茬上播种夏玉米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旋耕播种小麦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造成经济损失的虫害有50多种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二点委夜蛾耕葵粉蚧麦根蝽地下害虫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斜纹夜蛾食叶害虫主要害虫21种蚜虫蓟马叶螨灰飞虱刺吸式玉米螟桃蛀螟条螟大螟钻蛀性 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灯蛾类金龟子穗部害虫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大斑病小斑病叶斑病灰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锈 病褐斑病病毒病矮花叶病粗缩病主要病害13种纹枯病茎腐病瘤黑粉病黑粉病 丝黑穗病穗腐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一、苗期害虫是影响玉米全苗、壮苗的关键因子在本区域,玉米苗期发生的害虫种类多达20余种,除普遍发生的地老虎、蝼蛄、蚜虫、蓟马、红蜘蛛、粘虫、玉米螟等,一些新的或极少为害玉米的害虫如: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蜗牛、麦根蝽、盲蝽、褐足角胸叶甲、棉铃虫等也开始在局部地区玉米上发生,严重地块甚至毁种。 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1——重视不够 黄淮海区玉米种植传统上有一项间定苗操作,苗期害虫为害对亩株数的影响不大,农民习惯性不防治——种子不包衣,苗期不喷药。 目前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和精量单粒播种机械的大面积应用,农民倾向于省略该环节,但是害虫的防治意识并没有提高,头痛医头——瞎喷药。 种子和农药公司技术投入不够——包衣剂针对性不强。 国家投入不够——统防统治需加大力度推广。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2——免耕贴茬播种免耕导致地下害虫猖獗,如:地老虎、金针虫等,同时给了一些新的地下害虫种群扩大的机会,如:耕葵粉蚧、麦根蝽、线虫等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3——小麦秸秆还田导致小麦上的害虫直接向玉米田转移为害,如粘虫、甜菜夜蛾、蚜虫、蓟马、叶螨等。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4——种植结构调整迫使有的害虫食性发生改变,为害玉米,如棉铃虫、桃蛀螟、二点委夜蛾等。棉铃虫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5——预测预报跟不上局部为害,研究力量薄弱,发生规律不清,预测预报困难,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二: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是影响黄淮海玉米总体产量的主要因素高粱条螟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1——品种抗性较差目前,我国种植的玉米品种抗虫性较差,耐虫品种较少,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基本上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螟。育种不重视,大家都在等转基因品种放开。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2——新虫害发生规律不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3——防治不到位由于可见产量损失较小,农民不重视,防治意识不强。田间种植密度提高后,防治劳动强度和成本增加,农民防治积极性不高。2008年防治面积4721.42万亩次,仅占发生面积的36.49%。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4——防治技术有待提高目前穗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大喇叭口期撒施颗粒剂,而颗粒剂使用量大,利润较小,农药厂家不愿意生产。放蜂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蜂种问题、退化问题、缓释技术等等。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三、成株期叶斑病仍是最具风险病害小斑病大斑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弯孢霉叶斑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1998年该病首次北移,2000年该病又呈蔓延趋势。2004年南方锈病再次在安徽、山东、河南省普遍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河南省发病面积1000万亩。 从2003年始,2004年褐斑病在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域首次大面积流行,当年主栽品种郑单958病情较为严重。 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1——秸秆还田和浅旋玉米秸秆还田及浅旋耕为病原菌的积累和存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弯孢菌、小斑病菌、大斑病菌、灰斑病、褐斑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2——品种抗性差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大多数品种抗性较差,如:褐斑病、灰斑病。育种上可用抗源较少:如南方锈病。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原因分析3——小种变异小种可能出现变异,导致抗源的抗性丧失。如,过去报道表现免疫或高抗的自交系齐319,在人工接种时表现感

文档评论(0)

老师驿站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做教案,有问题私聊我

认证主体莲池区卓方网络服务部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FXTU3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