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中医儿科学起源(远古~隋唐(南北朝));;《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肌肤薄弱”的理论打下基础。关于先天因素致病,《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诊法及预后判断的数处记载。;;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家,他虽未曾专论儿科,但是,他所建立的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常用。 ;; 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6卷,255候。书中专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弱”等,论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对多种儿科病证,如惊、痫、解颅、胎疸、夜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论述了病因及证候,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认识的基础。;现存 ,成书年代向有争议。巢元方说是“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生死,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巫方”是公元前17—28世纪中古皇帝时代人。《山海经》中载有十巫采药的故事,其中巫盼(即巫方)即是小儿科医生。王叔和认为系张仲景弟子卫汛所作,比较可靠的似为《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为后世沿用和争鸣。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的证治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深刻的影响。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宋~元);;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③儿科辨证学,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在这第一层次辨证之下,又以虚实辨证作为第二层次辨证,再以兼证(寒热、表里、痰食等)作为第三层次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④治则治法,提出了五脏虚实证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又对若干病症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等。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了异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著《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力倡固养小儿元阳,为儿科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者,首创痘疹用桂、附、丁香等燥热温补之剂治疗“不光泽,不红活,不起发,不充满,不结厣,不成痂,而痒塌烦躁喘渴,及宣解太过、误食生冷、中寒泄泻、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证,乃由于毒盛阳虚而不发者,并进而将温补法用于其它多种病证。钱乙、董汲主寒凉,陈文中主温补,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是又一部重要的儿科著作,该书对自初生至儿童,内、外、五官诸多疾病的证治,均分门别类,详细收录。如指出初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得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上烧灸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条件下预防脐风的一种措施。书中还记载了小儿先天性畸形的“胎内十二证”,如骈指、缺唇等,提出其中部分是可以用手术矫治的。; 金元医家学术上各有特色,他们对儿科疾病也有各自的学术见解和经验。刘完素《宣明方论·儿科论》提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擅用苦寒清热。李东垣重视调理脾胃,升阳益气。张子和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朱丹溪著《幼科全书》,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应用滋阴法,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治疗小儿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对麻疹的症状、病因(胎毒加时邪)、病机(毒起于脾,热流于心,始终之变,肾则无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等的论述,均显示了精湛的见解。;;三、中医儿科学发展期(明清(元朝)~解放前); 明代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将儿科各证设为提问,详究病源证治,既本经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