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的《十送红军》歌谣原创的搜集整理者.docxVIP

那些被遗忘的《十送红军》歌谣原创的搜集整理者.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被遗忘的《十送红军》歌谣原创的搜集整理者 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空军文工团演唱的《十送红军》歌谣享誉全国,成为至今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之一。其实,这首歌谣来自陕南歌谣《十送》。《十送》曾在川陕根据地广为流传。而陕南歌谣《十送》的发表,则来自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川陕根据地群众的共同回忆,来自几位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共同搜集整理。2019年6月16日,笔者参与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制作的《探寻红色歌谣之乡》纪录片,介绍过该歌谣。同年,《炎黄春秋》第8期发表过笔者关于该歌谣流传的文章。本文根据最新发掘的资料,重点介绍该歌谣搜集整理者的情况。 从陕南唱响全国的《十送》与《十送红军》歌谣 1957年9月27日,石伟在《陕西农民》报上发表了陕南红色歌谣《十送》: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鹿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木桌路边放,桌上摆满送行酒,酒儿里边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像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离愁怎能消?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白兔哭哀哀;禽兽也能通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的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弯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哥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陕西农民》报由中共陕西省委主办,宣传对象和读者主要是该省农民。除发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新闻报道外,该报也发表该省文学作品。1953年5月1日,该报正式出版。石伟在发表《十送》歌谣时,注明它“流传南郑碑坝”。尽管后来不同搜集整理者发表的《十送》标题不同,但是内容和文字与该歌谣相同,因此石伟是发表《十送》歌谣的第一人。 1958年2月,孙伯和、刘守正在《延河》杂志第2期发表了《红军走后人心酸·十送》。该杂志为月刊,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主要刊登诗歌及文学评论。他们与石伟所发表的《十送》歌谣相同,是该歌谣的第二批搜集整理者。 1958年4月21日,《陕西日报》第3版发表《陕南红色山歌·十送》,署名“朱有志唱”“汉中地委宣传部供稿”。5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间文学》杂志第5期发表《陕南红色山歌·十送》,署名“中共汉中地委宣传部搜集”“镇巴简池区永乐乡朱有志唱”。11月,《民间文学》杂志第11期发表《镇巴歌谣·十送》,署名“富饶搜集”。虽然署名不同,但是真正的搜集整理者都是符文学、朱有炽。他们发表的与石伟所发表的《十送》歌谣也相同,是该歌谣的第三批搜集整理者。 20世纪60年代,很多红色歌谣被改编成通俗歌曲,风靡全国。解放军空军文工团文学编辑张士燮、音乐编辑朱正本将陕南歌谣《十送》谱以江西民歌曲调,定名为《十送红军》,搬上了舞台。朴实的内容、优美的曲调,使它迅速红遍全国。1965年3月,《十送红军》收入《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几代歌唱家最钟情的保留曲目。 《十送》叙述的时间背景是秋天,并不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最后撤离川陕根据地的季节,而是反映了根据地群众多次送别红军的历史场景。在当年川陕根据地,群众送别红军上前线并不止一次。每一次作战前,群众都会为红军准备好干粮、随军民工、担架队、救护队,并把红军送一程,盼望亲人胜利归来。以秋天为背景描写人物的心情,特别是表现离别忧愁,这是诗歌通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十送》的背景是秋天,而且是“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鹿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自然场景如此凄凉,群众心情如此忧伤,都是为送别描写作铺垫。从歌谣的艺术看,《十送》手法娴熟,品位相当高,所使用的地名、方言都具有陕南特色。最先进行搜集整理工作的是孙伯和与刘守正,然后是石伟,最后是符文学与朱有炽。遗憾的是,该歌谣出名了,他们却被遗忘了。 小学教师孙伯和与师范学生刘守正 按照发表《十送》歌谣的顺序,石伟是第一人,孙伯和与刘守正其次。其实,孙伯和与刘守正是最早的搜集整理者,并且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考证。 孙伯和,男,1927年出生在南郑县瓦窑村(今属圣水镇五爱村)。祖父、父亲都读过私塾,他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喜爱文学。父亲做药材生意常年不在家,母亲操持家务。1940年3月,他小学四年级时,考入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国民党空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