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pdfVIP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作者:张树国   摘要: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 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 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 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告代祭天”成为改朝换 代的标志;隋唐时期大型礼书的编纂标志着郊祀制度的最终完善。郊祀仪式中的 巫祭乐舞、游仙乐舞、民间俗乐、胡部新声丰富了郊祀乐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郊祀乐章与诗篇是祈祷、祝颂等宗教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关键词:国家祭祀;郊祀制度;郊祀歌辞      中国古代的郊庙祭仪是国家祭祀体系的中心,经历了从远古到清代的漫长演 变过程。“郊”简言之即南郊祀天,北郊祭地,“五郊”祀五帝,另外还有日月、 山川、风雨雷电诸祭仪。“庙”即古代皇帝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庙。“帝”在郊天祭 仪中指天帝,在宗庙祭仪中则指部落始祖。“帝”在甲骨文中或做束薪形,辞例 有四百余版,为“燔柴祭天”之禋祀;或做花蒂形,古音与帝相近之字多有“根 基”、“原始”等义,古帝如黄帝、炎帝、帝喾、帝挚等很可能是从始祖之意而称 为“帝”的。当然,单从字形上来判断上帝的神格是困难的。西周时代,对上帝 的称谓很多,如《大雅·云汉》吴天上帝,《月令》皇天上帝,《尚书·吕刑》、 《师询簋》皇帝,《大雅·文王》上帝,《周颂·思文》、《大丰簋》天,《大 雅·文王》、《井侯簋》帝,《召诰》、《大克鼎》皇天,《周颂·吴天有成命》昊天 等。对上帝、祖先的祭祀专名为“禘祭”,内容复杂,但大要不出祀天、祭祖两 类。前者为“外祀”,实际上即殷周时代的郊社之礼;后者为“内祭”,为宗庙之 礼。郊社之祀主要为“禋祀”,即升烟祭天,加牲体与玉帛于柴上焚烧,因烟气 上达以致其精诚。《尚书·虞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 群神。”《周颂·维清》:“肇禋”,郑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征伐也。”《洛 诰》:“明禋”,《周礼·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在祭祀仪式中,周 代保存的远古大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漤》、《大武》 都得到了应用。   殷周祭祀制度对汉唐郊庙仪式具有很大影响。汉唐祭祀礼仪活动具有极强的 保守性,对“天神” (即上帝)、“地示”(即后土)及“人鬼” (即“先妣”、“先 祖”)的祭祀是汉唐国家祭祀的主要内容,并且逐步定型为南郊祀天、北郊祭地、 宗庙享人祖的仪式活动。郊祀仪式中,皇帝自称“天子”,通过“绝地天通”,祭 祀天神与祖先,获得沟通神圣世界的独占权和神圣权威,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 和终极来源。      一、武帝定郊祀之礼与《郊祀歌》      西汉时代的郊祀活动以武帝时代为中心,可分为前武帝时代、武帝时代以及 1 后武帝时代。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非常频繁,大致经历了雍 (今陕西风翔)郊五畴 ——甘泉 (陕西淳化)汾阴——泰山明堂三个阶段。后武帝时代,雍郊五畴及甘泉 汾阴之祀时断时续,经成帝时匡衡、平帝元始年间王莽建言废除,郊祀地点移至 长安南北郊,郊祀制度因此最终定型。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当周平王东迁 (前771)之时,秦始立为诸侯。秦 襄公时,立“西畴”(颜师古注云:“名其祭处日畴”)祭祀“白帝”即少吴之神。 后来秦宣公于渭南作“密畴”祭青帝,之后250年,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畴”祭 黄帝,作“下畴”祭炎帝,“炎帝”即“赤帝”。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的称号, 为了宣示“皇帝”的正统性,巡狩天下,召集方士、儒生,举行封禅告天仪式。 汉高祖人关,在秦时白、青、黄、赤四帝基础上加上“黑帝”之祠,称为“雍郊 五畴”。高祖时代的祭祀仪式还不能称为国家宗教,具有很强的民间巫术色彩, 当时的“祠祀官”大都为巫官担任,如“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之类,“晋 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之类;“秦巫”祠杜主、巫保之类,荆 巫祠堂下、司命之类,九天巫祠九天,河巫祠河于临晋等等,以上“皆以岁时祠 宫中”。天、地、五帝、东君(即日神)之类都是后来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对象。 汉文帝即位,曾“幸雍郊见五畴”。武帝时虽有“郊雍”之举,但其祭祀的重心 放在甘泉汾阴、泰山明堂之上。《郊祀志》记载:“ (太初二年)有司言雍五畴无 牢孰具,芬芳不备。”据此可知,“雍

文档评论(0)

159****53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