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4: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VIP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4: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PAGE PAGE 1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1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政权。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 (1)农业:实行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3.评价 (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轻巧识记]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2从“剥夺年代”到“减速脱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材补遗]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①恢复部门,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有关的工业部门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②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