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ppt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14.24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孟子、老子和韩非的治国思想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韩非子》 【探究】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提示:(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2)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史论总结】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其影响 1.含义:所谓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百家争鸣的焦点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采取“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 【名家评史】 【观点】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 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解读】材料叙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孔子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政治上,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瓦解;文化上,原始巫史文化崩溃。孔子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仁、礼、实用、中庸。 重难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探究】 1.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探究】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提示:(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2)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探究】依据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史论总结】   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基本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恋慕如斯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6120125000023
认证主体武汉市青山区星存网络服务中心(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107MAEQFFLB29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