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绪论
I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 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 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 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 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I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I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I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B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査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左药:涵义有三
① 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 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③ 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
I方剂的变化 …
■药味的增损
•前提:
君药不变
•方法:
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
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
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
•前提:
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
I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 口服剂/注射剂
I汤剂制备
■1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容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茎叶花 ……20- 30min /种 子……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 100-200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