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目 录; 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79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11.5:52.5:36.0,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2.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20.7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达到1922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529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徐州经济发展步入经济转型、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的关键阶段。由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由综合性交通枢纽向现代商贸??流旅游中心转变、由淮海地区区位中心城市向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城市转变是徐州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徐州是江苏省人口最多、农业基础较好、交通发达便捷、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重要城市。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居全省13个城市的第6位;非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5%,在中国220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43位。 ; 1、经济规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继2004年跨上千亿元台阶后,今年预计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去年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金投资完成960.7亿元,今年可达1000亿元以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43亿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均居苏北首位和江苏省第6位。
2007年所辖六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亿元,财政总收入6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6.6%、31.6%、61.1%和 45.4%。
; 2007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79.6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 2007年徐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4亿元,全省位居第六位。; 2、产业结构。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1.5:52.5:36,其中市区为1.6:58.1:40.3,全市和市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5.3%和49.8%。
全市列统工业增加值656.1亿元,三大支柱产值占66.1%,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为129.9亿元、装备制造业95.1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208.6亿元,分别占19.8%、14.5%和31.8%。全市年产原煤2363万元、发电量316.6亿千瓦时;建国50多年来,徐州共开采原煤8亿吨,为全省、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5.23亿吨,去年外送电力160亿千瓦时。
;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605亿元,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318.7亿元,占52.7%;信息软件、金融、房地产和商务服务四个新兴服务业增加值为110.3亿元,占18.2%。
; 3、城乡建设。全市城市化水平近五年来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达到45.8%;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56万;六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近五年新增50平方公里以上。
全市大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先后建成宁宿徐、京福、京沪等高速公路,徐济高速在建,构建了“两纵两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络;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开工建设,徐菏铁路徐州段年内开工,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和徐淮铁路徐州段正在规划中,界时将实现全市各县(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的目标,公路、铁路网密度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
; 徐州城市发展,得利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徐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徐州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就整个市域而言,全市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80年前):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7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7亿元,较1952年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43.1:42.6:14.3,表现为“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8.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中,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其中能源及化工、建材、冶金等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
;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为“二、一、三”结构特征。
工业经济中,机械、食品、纺织和电力等产业发展较快,煤炭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7.5%下降到10%以下,工业结构的综合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