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物相克:宁可信其无
纵观媒体,涉及“食物相克”内容的文章、视频时常可见;在当当网、卓越
网等购物网站上, 有关食物相克的书籍总共有百余种, 均打着营养师的旗号。 甚
至还有公司开发出关于食物相克测试的 APP应用,在应用商店排名居高不下。
“食物相克”理论早已经被营养学专家通过真人试验所打破, 但根据腾讯健
康的调查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依然相信食物相克, 到底是什么心理作祟让人知道
真相却不相信真相,本期健康焦点就将深入解析“食物相克”这一谬论。
“食物相克”的前世今生
食物相克的来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 根据文献记载, 来源于中医的药食同源
理论,古代中医记载的“十八反”, “十九畏”是针对药物的使用的,而中医又
一直认为药物和食物是相通的, 所以在食物上面理应也有相克之说。 营养学权威
专家则更偏向与相信这些食物相克来源于民间的经验, 比如翻开古代医书不难发
现,其实很多的药方和疗法同样是首先来自民间经验和个案, 然后再用理论去解
释该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古医药书就是民间经验的摘录。比如从前有一个人,
吃了蟹和柿子, 然后他肚子疼。 于是他认为蟹和柿子一起吃会导致肚子疼, 他把
这个经验告诉别人, 或者写进了书里, 后人就拿着这些记录警醒自己不要把柿子
和蟹放在一起吃,这就是种种食物相克知识的起源。
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很多人在问起为何相信食物相克时会说是我
上一辈告知的这一相同说辞。
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后,对于“食品相克”的理论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否定者,
1935 年,在南京,民间传说是香蕉和芋艿混吃导致食物相克而中毒。我国营养
学界的泰斗、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食物相克导致流行疾病的说
法。他搜集了民间传说中的 184 对相克食物, 并从中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同食机
会较多的香蕉与芋艿、花生与黄瓜、大葱与蜂蜜、牛肉与板栗等 14 组食物,让
动物和人进行试吃,在食后的 24 小时内,所有被试动物及人的表情、行为、体
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正常。 由此,南京流传的因食用“相克食物” 香蕉和芋
艿而中毒的论调不攻自破。
2008 年,为了验证食物相克到底有没有依据,中国营养学会与兰州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实验。兰州大学选择兰州地区志愿健康人 60 名,分别试
食 5 对典型的 “相克食物”。结果显示, 人群试食 7 天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
临床症状,受试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未见异常,未出现腹胀、
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同样证实了食物相克没
有科学依据。
2011 年初,国家重新颁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精编版),再次告诫
人们要科学进食, 膳食应多样化才有利健康。 我们应依据科学的膳食知识, 而不
是盲目相信“食物相克”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林殷就认为: “我们看到的文献记载中食物
放在一起吃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反映了古人对食物营养和食物安全非常艰难的
探索过程。 当时没有显微镜, 也不知道细菌, 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记载下来的
知识,但在现代医学的前提下,就不应该再盲目鼓吹‘食物相克’了。”
“食物相克”谬论为何经久不衰?
根据腾讯健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数千人中,超过一半( 54.7%)的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