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拔罐疗法常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空拔罐疗法常识 真空拔罐疗法常识 PAGE PAGE / NUMPAGESPAGE9 真空拔罐疗法常识 PAGE 真空拔罐疗法知识 真空拔罐疗法知识 作者:王敬 主要指纯真罐手法,包含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闪罐法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频频吸 附并立刻使之零落的一种手法。 1.浅吸闪罐法 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罐体内 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刻提拉罐体使之零落,至皮肤潮红, 以每个部位 10~30次为度的一种手法。在使用部位先涂抹 #8220;刮痧拔罐润肤剂 #8221;为佳。经过对某一部位进行 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 ——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转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 得以改良。此法多用于风寒束表、局部肌肤麻木、痛苦、病 位游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颜面部穴位的拔罐。 2.深吸闪罐法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8220;浅吸闪罐法#8221;,不过罐体内吸附皮肤肌肉较#8220; 浅吸闪罐法#8221;深,故提拉零落经常发出响声,故而又 名#8220;响罐法#8221;。需在闪罐部位先涂抹 #8220;刮 痧拔罐润肤剂#8221;方可使用。功能原理基本与浅吸闪罐 法同样,不过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浅吸闪罐法大。此法多用 于病变较深且较限制的病症。 留罐法 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 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 (10~30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1.单罐法 即治疗时独自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合用 于病变单调或限制的病症。如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 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胃痛选 中脘穴等。 2.多罐法 即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并用的方法。合用 于病变宽泛的病症。治疗时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 1)排罐法马上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种手法。拔罐时应按照以上而下的次序原则,即先拔上边部位后拔下边部位。如坐骨神经痛可在足少阳胆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殷门、委中、承山穴上拔罐;肥胖病人可在背部夹脊穴从上而下拔罐。 ①密排法多个罐体密切在某一部位,罐体与罐体之间间隔1~2cm,注意罐体与罐体之间不行太近,不然会出现罐体间相互牵拉所致的痛苦与损害。此手法多用于病变限制、症状显然,体质较好的患者。 ②疏排法罐体与罐体之间相对疏远,间隔5~7cm。此手法多用于病变宽泛、症状许多而主症不显然、体质较差 的患者。 2)散罐法指浑身吸附罐体之间相隔较远。此手法多用于浑身病症许多的患者。如心律失态患者选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选肩井穴、肩髎穴、曲池穴、条口等。 3.发疱罐法 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的一种手 法。使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一是可经过增添罐内负压,延 长吸附时间来实现;二是水湿、酒湿之邪盛、感冒等患者 10 分钟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疱。这类现象与药物敷贴、发疱灸法 相像,但本法之水疱散在表皮,无难过,除有治疗作用外, 还有强健作用,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升正气和增 强免疫力有必定作用。此法起罐后皮肤上出现的水疱一般不 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汲取消逝;若需挑破或已破溃,用 紫药水涂抹即可。注意疤痕体质者禁用。临床上对哮喘、心 下痞硬患者可选膻中穴、巨厥穴进行此法。 4.提按罐法 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 原,力量渐渐加大,以罐体不离开肌表为度, 这样频频20~30 次。此法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增添拔罐功能,振 荡相应经络腧穴、脏腑气血,促使气血运转,振奋五脏六腑。 此手法常用于腹部,对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泄 泻、痛经等症有较好成效。 5.摇罐法 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平均、有 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 20~30次为 宜。此法经过对局部的频频牵拉, 可增添刺激量,提升疗效。 操作时,力争做得手段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平均, 忌快与僵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坦、能耐受为度。 6.转罐法 用手握着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水平旋 转90#176;~180#176;,而后再向右水平旋转 90#176;~ 180#176;,一个左右转动为一次,频频 10~20次。转罐法 扭距力较大,可造成更大的牵拉,比摇罐要激烈,可放松局 部肌肉组织,促使气血流动,加强治疗成效。操作时注意使 用此手法前须在施术的肌肤上涂抹 #8220;刮痧拔罐润肤剂 #8221;,手法要柔和,以患者能忍耐为度,忌用强力。多用于软组织损害如腰肌劳损等深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痛苦。 走罐法 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长进行挪动 (行进方向罐体口稍提起、后部边着力肌肤、速度可快可慢,视病情、部位与治疗需要上下左右挪动罐体),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此手法作使劲度、面积

文档评论(0)

152****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