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docx

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2).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众所周知,“公”是相对“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 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 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 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 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 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 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 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 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 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英谈国事”,而康徳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 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 狡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 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 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 “社会”这个词,专 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 “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 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 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 O有了 “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 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 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 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 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 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 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超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 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 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 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 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 活态度。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 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或许 大概 诚然 其实 TOC \o 1-5 \h \z 第③段的加点词说话”的含义是 。 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是:(1) ⑵— 选岀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 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 序的行为。 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 场所。 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 尽的义务。 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 作者并不认同。 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 作简要分析。 第④段:目的是 第⑥段:目的是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提树 朱千华 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 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 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 此书知道的。 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 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 地,终于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 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 ? 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

文档评论(0)

152****94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4030023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