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探讨的回顾和展望.pdfVIP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探讨的回顾和展望.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三十年探讨的回顾和展望 在这场“破”与“立”的大讨论中,首先涉及的是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作为对 “阶级斗争根本动力说”的反论,学者们根据自己对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理解 提出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或最终动力。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生产活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活 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力的进步,就没 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进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由此决定着阶 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决定着阶级斗争的性质和作用。一种观点认为,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整个人 类社会的历史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发展的,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 的形式不同。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就是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 有观点认为,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认为,不论是 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阶级斗争,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因此,人们对物质经济利 益的追求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不过是实现阶级物质经济利益的手 段。又一种观点认为,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们认为,社会是 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组成这个有机体的因素是多重的,不能把某一个方面 的动力作用看作是唯一根本的。不过,仍有少数学者坚持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 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总会遭到反动阶级的阻碍,只有通 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 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划分与历史发展动力有着直接关联,也成为大讨论中的热 点。“阶级斗争根本动力说”在历史阶段划分上依据的是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 所有制形态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五种生产方式的单线依次更替是普适 性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许多学者对这一结论持不同认识,而最具直接意义的 争论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究竟是“单线”还是“多线”。一种观点认 为,历史发展并不是单线演进。在历史上就曾有过亚细亚的、古希腊和罗马 的、日耳曼的等不同的发展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多线说违背历史事实。 应当把全部亚洲或东方社会分成两部分看,一部分是人类史上最早进入文明、 进入阶级社会和产生国家的地区,另一部分是公社尚未解体、进化程度不等的 后进地区。前者的历史发展过程与西方的基本符合于同一历史发展规律。至于 后者,也不是亚洲或东方社会才有的,欧洲的爱尔兰公社、日耳曼公社和斯拉 夫公社等也属于同一范畴。因此,公社的停滞性,也为西方或欧洲一定时期和 地区的历史文化所共有,同样应当归于历史一元或单线发展范畴。再有观点认 为,用“多线论”或“单线论”的对立来概括这种不同认识并不恰当,无论是 “多线论”或“单线论”都可以做不同理解,“多线论”可以理解为否认不同 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单线论”则容易被误解成单一模式,从而忽 视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应当是历史的共同 规律性与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唯物史观与实证历史研究的关系、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也是学者们争论的 重点问题。这些争论与批判“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相关联。关于前者,一是 就“以论带史”指导原则产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以论带史”的口号, 起初有积极意义。 50 年代中期,针对忽视理论的倾向、烦琐考据的遗风,强调 研究历史需要唯物史观指导,有其必要性。但后来发展成“以论代史”无疑是 错误的。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在“左”倾思潮泛滥时应运而生的,违背了实事 求是原则,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必然导致从概念到概念,走向“以论代 史”。二是就“论从史出”指导原则产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论从史 出”是要求史学工作者尊重历史事实,详细占有材料,从史料中引出正确结 论。历史科学就应该是“论从史出”,即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研究大量历史 材料,从中引出规律性东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论从史出”不宜作为全面 的治史口号,其本意在强调史料的第一性,结论的第二性,这是正确的;但它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容易助长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也 有片面性。三是就“史论结合”指导原则产生的争论。一种观点主张用“史论 结合”来表述史和论的关系,要求史和论不可偏废,既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史 料,没有理论指导就不能驾驭史料,也不能深入研究问题;掌握理论,首先是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来作为分析史料的武器。“史论结合”的 提法是正确的。也有观点认为,“史论结合”显然是希望提法能更全面、妥当 些,但是,也不免产生问题:二者的主从关系如何?该如何结合?都不明确, 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提法。在争论中

文档评论(0)

13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