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巩固二(1).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巩固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巩固二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总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 A.可得闻与 ■ ■ B.王坐于堂上王无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 吾不忍其覩峨.若无罪而就死地 ■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B.莫之能御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何丽之有? ?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未之有也 王见之,卜?|: “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4?下列对文木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盂子意在劝说齐宜王行仁 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爲厂,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J话题。 、勺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宜疑,这样就一 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尤??王道的兴趣.为下啲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爭.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 是“仁的开端。但这故爭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陇H二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二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侶的??仁政思想.后面盂子又先后 用“不忍I推恩知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践出的阐述。 5?下面六句话分别編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无以?则王乎? 然则废衅钟与? 不识有诸? 是心足以王矣。 王无界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采窸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務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何东凶亦然。案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菲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盂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坞將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老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老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老,未之有也。 “狗茨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苹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 千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脩 ■ 脩:启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检:约束 D.王无罪岁 ? 罪:罪恶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总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移其粟干河内 ? 冰.水为之而寒干水 ■ B.弃甲曳兵而走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C.民之多于邻国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斧斤以时入山林 ? 以致天下之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患.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 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心数誉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二使民生有保障.能 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孳 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真器一样荒唐。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 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草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9.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 加幺的初步措施。 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昵.就可以实现王道.这 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商统治者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 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題.再分析原因,后述 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参考答案: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与都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二B项,前一个,是介词,在,后一个 是介词,对。C项,前一个

文档评论(0)

152****94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4030023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