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用水管理技术培训资料.pptx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田间用水管理技术;提 纲;一、我国灌溉农业的发展历程;一、我国灌溉农业的发展历程;一、我国灌溉农业的发展历程; 西汉农学家汜胜之在“瓠区种法”中就提出了“遥润”这一十分科学的灌溉技术。 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在《种瓜》、《种芋》等提出了“旱则浇之”的灌溉原则。 到了元代,王祯进一步明确了“旱则浇灌,涝则泄去”的灌溉与排水的关系。以后的历代对灌溉又有了新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全国的农田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2000年初的8.9亿亩,粮食产量达 52022×108千克,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对保证我国农作物的高产高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北方地区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兴修水利工程 2.开展机井建设 3.发展节水灌溉; 灌溉用水管理 解放前 水稻灌溉试验 20世纪50年代 兴建灌溉试验站并开展试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 作物需水量等值图协作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全国灌溉试验资料数据库 近20年来 作物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 田间配套灌水技术 20世纪50年代引进喷灌,70年代大面积发展 20世纪70引进滴灌技术,9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地面改进灌水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面积推广的覆膜灌溉技术;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二、节水农业的基本概念与节水途径;三、作物与水分的关系;三、作物与水分的关系;(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二)水分亏缺对作物的三种重要影响;(三)作物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四、有限水量的最优配置理论;五、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五、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1. 重量百分数表示法 ;1. 土壤墒情的判断 ;2. 土壤墒情的监测 ;五、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六、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指灌溉水(包括降水)进入农田后,通过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灌溉技术。 好的灌水技术不仅灌水均匀,而且节水、节能、省工,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物理化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获得最佳效益。 ; 节水灌溉技术一般包括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和微灌等新的灌水技术,其中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小畦“三改”灌水技术、长畦分段短灌、宽窄式畦沟结合灌溉、薄膜覆盖灌溉、涌流灌溉和水平畦田灌溉等;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溉(小管出流灌溉)和脉冲灌溉等。由于喷灌、微灌技术大多通过管道输水,并需要一定压力而进行,也称压力灌溉。 ; 对于相对较小的灌水定额,采用喷灌、微灌等技术无疑会较好地解决灌水均匀度的问题,而且近年来喷、微灌在我国已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工程投资较大,加之管理水平跟不上,因此,我国农田灌溉目前仍是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为主。在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如何通过田间工程技术改造,使得先进的节水灌溉制度或非充分灌溉制度得以实施,已成为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核心所在。; 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