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合同法律法规}试论依法规范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意义
⒉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狭窄。
⑴受理案件范围狭窄。行政诉讼法是 1989 年制定的,十年来,社会形势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行政诉讼只能涉及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调
整,已经暴露出不少弊端。特别是一些与具体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抽象行政行
为没有纳入到行政诉讼中,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
障。表现在地方政府作出的侵犯行政相对人权益的、非行政立法的抽象行政行
为取得了司法豁免权,如一些乱集资、乱摊派的规定。当事人对此意见纷纷,
起诉却又没有法律依据。1999 年制定的《行政复议法》第 7 条规定,公民、法
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不合法,
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
查申请。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已经纳入到行政复议程序中,而行政复议
又往往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因此行政诉讼中也应有与此相衔接的规定。此
外,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等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只
能向上一级机构申请重新鉴定。如果鉴定缺乏公正性,没有相应的制约程序,
使当事人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有的不断上访。此类案件也应纳入到行政诉
讼中。
⑵行政审判审查深度不够。行政审判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
不审查其合理性,以免审判权代替司法权,这曾是行政审判的一项原则。但司
法审查权有限原则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就是对行政行为明显不合理
的,法院无法予以纠正。有不少的行政诉讼,并不是因为行政机关没有法律依
据,而是滥用自由裁量权(如随意提高罚款幅度),引起当事人诉讼。但对此
类案件,法院的维持判决只会令当事人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
⒊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仍然困难⑴法院独立审判比较困难。人民法院独立行政
行政审判权难以全面落实,受其他机关干涉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法院审理的行
政案件,触及行政机关的实际利益。而在现行的法院管理体制下,法院在行政
审判中无法抵御庞大的社会关系网,无法与掌握各种资源支配权的行政机关相
抗衡,对公正裁判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情况下,只能动员原告撤
诉,使行政审判撤诉率居高不下成为普遍性问题,行政案件适用调解成了公开
的秘密。
⑵公开审判的程度不高。在行政诉讼中,暗箱操作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庭前准
备过于充分,在开庭之前法官频繁接触双方当事人,进行案件询问、查证、调
解、动员工作。审判方式改革所要求的及时开庭率在行政诉讼中很低,能够当
庭宣判的行政案件更是凤毛麟角。
⑶合议庭的独立裁判权较小。承办法官在行政诉讼中决策地位较低,常常是处
于证据收集者、程序操作员的地位,而主管院长、院长则处于枢纽地位,经常
直接与行政机关就案件处理打交道。案件如何裁判,往往不是合议庭决定,而
常常要请示院长或由院长主持下的审判委员会去讨论决定。
⒋庭审方式改革相对问题滞后。
⑴与控辩式庭审的要求距离较大。实行控辩式诉讼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行政审
判中纠问色彩仍然较重。法官常常不自觉地对双方进行纠问,而且纠问的重点
常常是原告行为的合法性,违背行政诉讼关于对被告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原
则,甚至出现与被告一起审原告的情况。即使在辩论中,辩论的中心也往往不
是行政机关行为的合法性,而是原告行为的合法性。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也不
习惯与原告辩论,而仍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纠问”,忽视当事人双方地位的
平等性。
⑵证据规则不完善。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但在审判实
践中,一些法院违反法律规定,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寻找法律依据,甚至
要求原告负举证责任。虽然在特定情况下,举证责任会转化到原告方面。《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原告举证情形作了明确的
规定,除此以外,不得要求原告举证。在质证认证中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当庭
认证比例较低,审判人员之所以不愿当庭认证,主要是为以后处理留下余地。
⑶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行政案件裁判文书还存在公式化现象,尤其对行政机
关败诉的案件,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充分阐明判决理由,不能做到“让
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二、深化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途径
1、扩大行政诉讼收案范围、调整范围。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行政诉讼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行政审判
的职能作用,应当扩大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在立法上,应当修改《行政诉讼
法》的有关规定,规定当事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时,有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证据学全套课件.pptx VIP
- GB 50650-2011(2022年版)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docx VIP
- 新时期山西省总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pdf VIP
-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西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分班数学试题(含答案).pdf VIP
- 残疾儿童康复评估报告2025.docx
- 03D201-4 10kV及以下变压器室布置及变配电所常用设备构件安装.pdf VIP
- 新常态下高校工程审计范围及审计依据风险和解决措施.pdf VIP
- HJ 1093-2020 蓄热燃烧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最新解读.pdf VIP
- 探索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pdf VIP
- 智能温控调速电风扇毕业设计答辩╱格式.ppt VIP
文档评论(0)